小红书|被逼急的小红书在拿品牌开刀

小红书|被逼急的小红书在拿品牌开刀


与电商这门生意息息相关的两个数据是流量还有转化率 , 在互联网流量红利期 , 流量的大小多少几乎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 企业的营业规模高低与流量大小呈正比关系 , 从流量大小就能推测出营业额的大致范围 。
互联网游戏来到后半场 , 流量红利消退 , 用户开始回归理性 , 流量大小和营业额收入的关系有些模糊不清 , 用户筛选商品的意识觉醒 , 不再是推送的是什么就买什么 , 开始主动寻求购买意见 , 这些购买意见及指导就是“内容” , 商家主动或被动向用户推荐商品的行为被称为“种草” , “内容”和“种草”成为一对好搭档 , 核心目的是为了提高转化率 。
随着时间的推移 , 用户对内容的辨别能力也在提升 , 商家在内容中的植入也愈演愈烈 , 虚假的营销内容开始肆虐而生 , 对用户和内容平台都造成了伤害 , 这对有着“种草社区”之称的小红书而言 , 内容质量就是小红书的立身之本 , 拿人钱财又绝人后路的品牌 , 成了小红书以儆效尤的开刀对象 。
“治理” , 从上往下易12月16日 , 小红书启动新一轮“虚假营销”专项治理 , 首批29个涉嫌虚假营销的品牌被封禁 , 在平台搜索涉事品牌显示为“该品牌涉嫌虚假营销 , 相关内容不予展示 。 ”小红书 , 依然看重内容 。
这不是小红书第一次治理内容 , 但似乎是第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治理品牌 , 拿品牌“开刀”的小红书似乎改变了行事风格 。
作为国内最大的“种草平台” , 内容就像是流淌在小红书身体中的血液 , 内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小红书对内容的治理也从未松懈 , 但社区毕竟是由海量的用户组成 , 小红书的内容又主要是PGC和PUGC组成 , 海量的用户和内容意味着高额的管理成本 , 并且过度限制内容生产者会对用户忠诚造成伤害 , 从用户端自下而上进行内容治理 , 让小红书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
2019年5月10日 , 小红书官方发布了一则关于《品牌合作人平台升级说明》的通知 , 这项“新政策”重新定义了品牌合作人的准入条件 , 不符合要求的KOL会被取消品牌合作人的资格 , 经历此次事件后 , 小红书品牌合作人KOL的数量 , 从原本的接近两万人锐减至五千人左右 , 这次事件也被戏称为“小红书血洗KOL” 。
如果往好的方面去想 , 小红书提升KOL门槛的背后是对内容真实性的治理 。 早期的小红书是通过真实的消费笔记吸引到用户加入社区 , 但任何事物一旦规模化了 , 就会有“灰产”的利益产业链出现 。
据每日经济新闻当时的一篇报道称 , 一些专业的推广团队看到了种草笔记的“钱途” , 一些笔记的代写费用为50元 , 还可以提供上热门套餐 。
这种灰色产业链的出现 , 无疑拉低了社区内容的真实性 , 对用户的使用体验和平台利益都造成了伤害 , 长此以往会导致平台面临信任危机 , 造成用户流失以及阻碍用户数量的增长 , 对内容真实性的治理关系到小红书的生存 。
但逐利者对欲望的追求是无限的 , 犹如草原上的野草 , 不论烈火怎样焚烧 , 只要春天一到就还会冒出来 , 虚假营销的内容存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利益的存在 , 正如《资本论》所讲:一旦有适当的利润 , 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 , 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 , 它就铤而走险;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 ,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 ,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 , 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 只要有利可图 , 虚假营销内容就生生不息 , 既然无法从产业链下游治理 , 那就去上游治理利益输出者——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