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从古代夜观天象 , 到透过望远镜思考天体规律 , 再到依靠科技奔赴太空 , 人类对浩瀚宇宙的好奇心都未消失 。 肉眼观星真的能总结出规律吗?人类为什么对宇宙如此痴迷?千年来探索宇宙的方式有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澎湃问吧邀请
北京爱太空科技创始人白瑞雪
一起聊聊人类探索太空之旅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从古代夜观天象|问吧|探索宇宙,可以带来多大盈利?】古人怎样肉眼观星
@柒星:古人肉眼观星是如何总结出规律的?
白瑞雪:首先 , 肉眼观星需要确定一系列的参照物和坐标 。 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说:“天事本无度 , 推历者无以寓其数 , 乃以日所行分天为三百六十五度有奇 。 既分之 , 必有物记之 , 然后可窥而数 , 于是以当度之星记之 。 ”意思就是说 , 天体运行是很复杂的 , 制定历法者用划分周天的方式来将复杂问题相对简单化 , 但划分周天需要参照物 , 于是以黄道附近星体为标记 。
从古巴比伦古希腊的星座图到中国古代的“三垣四象二十八星宿” , 几乎每个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的星座划分 。 他们以比较亮的、位置不变的恒星为基础 , 把天空划分成不同区域 , 每个区域就是一个星座 , 并以自己对该区域星星组成什么图案的想象来命名 。 星座 , 就是通过建立坐标系来记录天体位置的方法 , 是科学上通过对参照系维度的约定来界定对象世界认识范围的古老表达 。
文章图片
第二 , 既然用感官观察有很大局限性 , 那就想办法进行间接观察 。 古今中外的天文仪器中 , 很多都是间接观察的工具 。 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学和数学著作《周髀算经》的“髀” , 一般认为就是指一种有刻度的木杆 , 用于测量日影 。 太阳不好直接观察 , 但测量太阳投射到地面上的影子是不难的 , 通过观测日影的移动、长短可以总结太阳影子的周期性变化 , 从而划分春夏秋冬 。 2016年 , “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从列入名录的这个正式名称就可以看出 , “立竿见影”作为一种间接观察方法 , 是古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体现 。
第三 , 计算 , 在古人的宇宙观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前面提到的《周髀算经》记载了利用勾股定律测量节气的方法 , 历代天文历法更是体现了古人对天体运动进行时空计算的计算依据、换算关系和运算过程 。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 关于中国古代早期数理天文学的发展 , 可以看看牛津大学中国古天文学者ChristopherCullen《天空的数字》(HeavenlyNumbers) , 如果结合“李约瑟之谜”来考察就更有意思了 。
以上只是举例 , 并不全尽 。 我们知道 , 科学活动是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利用规律的过程 , 理论、实验和计算是科学研究的三大手段 。 虽然这些手段在现代科学发展阶段提升至新高度 , 它们在古代也都有其雏形 , 都在缺乏科学仪器、靠肉眼观天的时代起到了重要作用 。 而无论农耕文明中的历法还是海洋商业文明的航海 , 观星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一个族群的生存 , 因此东西方文明的智者都会竭尽全力夜观星象并总结规律 。
宇宙探索有哪些进展
@西瓜可乐味:技术对探索宇宙有多大帮助?最初我们靠什么仪器看宇宙 , 对它又有哪些想象?
- 本文转自:中国经济网1月25日|海尔“落户”苏宁易购总部 联合经营公司正式揭牌
- 本文转自:中国金融信息中心CFIC导读◆疫情自爆发至今已有两年|科技赋能,让防疫更有“智慧”——万达信息在沪发布全流程一体化疫情防控解决方案
- 本文转自:中国网凡事预则立|未雨绸缪、有备无患——探寻西昌航天从“开门红”到“满堂红”制胜密码之五
- 本文转自:中国发展网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记者崔立勇报道松下电器日前在京举行发布会|助力“水立方”完美变身“冰立方”松下助力北京冬奥会
- 本文转自:36氪继驳斥元宇宙、web3.0概念后|马斯克为何不追风口?
- 本文转自: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小年到青岛的大街小巷年味越来越浓由青岛市委网信办组织制作青岛...|看,小爱又上墙了!
- 本文转自:掌上春城1月25日下午昆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刘佳晨代表市人民...|海报|字字硬核,句句暖心!昆明市政府工作报告“金句
- 本文转自:新民晚报图说:市中医医院的四诊仪|“信息跑”“数据跑”代替患者跑 数字化赋能的中医院就医体验升级了
- 本文转自:上海热线上海的小伙伴们注意了!你知道吗?最近|酷炫!上海人又要骄傲了!超牛的超算中心又双叒叕在临港启用
- 本文转自:北青网1月8号|怀疑买到山寨电视机,卖家说是“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