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数字经济转型中的就业群体分化及多维治理

本文转自:人民论坛
【摘要】数字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推动现代经济结构数字化转型。从经济演进逻辑来看,数字经济转型通过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两种模式影响劳动生产率两极化趋势,重构经济运行模式,催生新职业与新业态,加快劳动者转岗流动。从政治社会逻辑来看,数字经济转型加深就业群体分化,变革劳动控制方式与劳资权利配置。要充分重视数字经济转型带来的诸多挑战,优化政治社会政策设计,保护弱势就业群体合法权益,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 就业群体分化 多维治理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数字经济的内涵及其转型方式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以集成电路、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经济浪潮扑面而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顺应信息经济发展潮流,结合自身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开创了人类历史上经济长期快速增长的奇迹。特别在进入21世纪的短短二十多年时间里,以互联网、移动通讯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进一步推动现代经济数字化转型,推动信息经济步入数字经济发展阶段。数据是传统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技术之外的新的生产要素,甚至是决定现代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性生产要素。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经济就是以数据为重要生产要素的信息经济新的发展阶段。
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核心要素,它既与传统实体性生产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渗透性,又兼具备独立性。因此,数字经济转型包括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转型两种方式,前者体现与实体生产要素的联系性,后者显示其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产业数字化转型以传统实体性生产要素为基础,通过产业数字化推进传统产业在生产、管理、销售等环节升级,实现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如传统商业与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催生了数字平台商业模式;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智能建筑等均为传统产业数字化所催生的新产业。数字产业化转型则以海量数据为基本生产要素,以互联网为依托,为广大用户提供数据与信息产品,如网络游戏产业等新兴的信息化产业。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相互交融、协同发展,共同推进人类步入数字经济的新时代。正如历史上所有新经济形态一样,数字经济在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的同时,将对劳动方式、社会分层产生重要影响,并对现有的社会治理模式提出诸多挑战。
数字经济转型推动就业群体分化的经济社会逻辑
数字经济上述内涵与转型方式决定了新时期劳动者群体分化的经济社会逻辑。这一逻辑可以分为相互关联的两个阶段:数字经济转型下的劳动生产率两极化与就业群体分化。
第一,数字经济转型推动劳动生产率两极化。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演进看,所有新技术均会引发相应产业转型,产业转型的共同特征就是创造性破坏,通过破坏旧的生产方式,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数字经济转型也不例外,产业数字化是把数据通过算法逻辑改变为制造工艺与生产流程,改造传统产业的是生产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与智能化,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标。根据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经济特征,经济领域可划分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经济学家发现这三大产业化数字转型的后果有较大差异,引发经济学界出现了“生产率悖论”的讨论。经济学家发现在信息技术大幅进步的同时,整体生产率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这一现象可以从结构性视角进行解释,数字经济确实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变革,但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不同产业或者对同一产业的不同类型行业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有着巨大差别。第一产业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生物的生长过程,数字经济虽然能够影响农业销售与规模,甚至优良品种的培育,但难以通过算法或数据大幅改变生物有机体的生长过程。因此,农业产业数字化对第一产业的生产率影响相当有限。但是数据要素对工业或制造业的影响是相当巨大的。智能制造能够通过数据算法不断快速更新产品,优化生产流程与销售过程,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也有不同的演化路径。高端服务业如金融、证券等行业可以通过产业数字化,运用数据算法优化服务流动,快速降低交易成本,同时产业数字化创新所产生的创造性破坏减少就业岗位,快速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对于大量的一般性制造业或低端服务业,如小商品制造、餐饮业、旅游业、家政等行业,数字经济转型对这些行业劳动生产率影响较小,甚至高端产业革新所产生的剩余劳动力会涌入低端服务业与制造业,降低该行业劳动生产率。可见,产业的属性与行业不同,产业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具有较大差异,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深化,进而出现产业两极化现象,抑制整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并导致数字经济转型出现“生产率悖论”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