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的身份自居|中国制造的身份变革( 二 )


而要一次解决价值增量的双向问题 , 答题的核心就是技术创新 。
记住公式 , 只是第一步
技术创新是一个常提常新的词语 , 但真正能够结合实际并得出正确答案的则少之又少 。
纵观国内汽车市场 , 自主研发创新是一个几十年来都挂在第一位的词语 , 但大多都是在逆向研发或者苦苦追赶 , 至于“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 没有标准答案 , 没有仿制学习 , 只有市场才能给出大浪淘沙的评卷 。
长城汽车的行动逻辑简单直接:在用户思维下 , 智能化是发展的最终导向 , 因此长城汽车在新赛道采取坚持精准投入追求行业领先的策略 。 研发要仰望星空 , 但更重要的在于能及时落地 。
2021年 , 长城汽车在出行智能化领域的里程碑 , 就是完成了咖啡智能2.0的全面升级 , 率先实现了电子电气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关键技术的提升 。
长城汽车的目标是在智能化的开发过程中 , 重新思考并定义人车关系 , 从“出行工具”变为“智慧出行伙伴” 。
这构成了长城汽车技术架构的底层逻辑 , 为此 , 长城汽车发布了全新电子电气架构的智慧线控底盘、智能座舱平台和IDC3.0高算力智能辅助驾驶计算平台 。
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的身份自居|中国制造的身份变革
文章图片
图为长城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技术路线
其中 , 作为汽车智能化的必要前提 , 也是咖啡智能2.0中的重要一环 , 全新电子电气架构做到了以用户需求为导向 , 形成便于开发、维护、灵活扩展、体验升级、创新营收的可生长智能架构 。
在更易被用户感知的智能座舱方面 , 长城汽车则用“1+2+N”出行空间设计架构 , 也就是统一的1个人机交互设计体系 , 背后是利用“可扩展算力中枢+自研智能软件”2个可成长基石 , 最终能实现N个智能应用场景服务 。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的刀下的很精准 , 没有自以为是的工程师思维 , 全部以用户实际需求倒推 , 再系统性的构建研发体系 , 无论是人脸识别解锁车辆和安全驾驶 , 还是更好用的全车中控 , 长城汽车新产品总能被找到新技术亮点就是对用户视角付诸实践的最好证明 。
在更底层的问题上 , 长城汽车则选择扎根业界 , 咖啡智能合作伙伴数量超过150家;投资地平线 , 布局人工智能芯片;旗下毫末智行完成A轮融资 , 聚焦自动驾驶技术的开发和建设;领投同光股份 , 卡住半导体产业的关键位置 。
长城汽车牢牢把住最终用户感知的“有所为” , 在更深入的技术问题上“有所不为” , 选择扶持更聚焦的产业链佼佼者一同成长 , 本质上这是一种全局发展的思维观 。
除了在智能化领域的重金投入 , 长城汽车还在动力总成方面拒绝油或电的二元选择 , 而是着力打造动力的技术底座 。
在燃油车领域仍然持续深耕 , 发布了3.0T+9AT/9HAT超级动力总成 , 其中3.0T+9AT已经成功搭载坦克500 。
在混动领域 , 柠檬混动DHT技术的成功应用打破了合资品牌长期的技术垄断 , 还实现了更好的效能比;在纯电领域 , 大禹电池技术面向全行业推广 , 同时发布全球化氢能战略 。
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的身份自居|中国制造的身份变革
文章图片
图为搭载3.0T+9AT动力总成的纵置混动四驱平台
“燃油+混动+纯电+氢能” , 在技术底座的自主可控 , 构成了长城汽车智能化变革在全球汽车业态无论何种变化的情况下 , 都能够深入业界的锚 。
长城汽车在智能化和电动化的布局 , 折射的是业务溯游向上的逻辑 , 即深入到技术中 , 深入到定义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