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的身份自居|中国制造的身份变革

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的身份自居|中国制造的身份变革
文章图片
中国制造长期以参与者的身份自居 , 如今则要面对新的挑战 。
制造业的繁荣是无数产业发展的基础 , 曾几何时 , 中国制造凭借着人口红利和规模庞大的市场 , 通过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 , 从单纯的消费市场 , 逐渐深入制造业的各个版块 。 “世界工厂”是对参与者身份的高度凝练 , 但大而不强也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底色 。
归根到底 , 曾经的中国制造 , 还是在产业分工的位次上太靠后 。 利润是其次 , 更重要的是 , 发展的主动权和定义权在别人手中 , 就意味着被动的发展只能处处掣肘 。
即使是最乐观的预判 , 也认为这种效仿和学习将会持续很久 。 技术壁垒、商业模式的邯郸学步不是致命问题 , 人口红利的下降和劳动密集制造业的南移 , 也只是在唱衰的风气中徒增一笔而已 。
依托一个现有的全球体系发展起来 , 本身就会同时受到它的优势和桎梏 。 尤其在以长周期和慢积累闻名的制造业 , 想要突破甚至是反超 , 要付出的绝对不止是努力那么简单 。
但历史从不等待弱者勤奋的量变 , 质变的节点来的要远比想象中更为激进 。 想从广泛的参与者转变为定义规则的人 , 历史机遇下 , 需要的是一张够狠的答卷 。
传统企业的破茧出新 , 正在成为决定分数高低的“关键题” 。
“凭什么”的必答题
1月19日 , 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宏观经济数据中 , 中国制造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饱受冲击背景下 , 仍然实现了增加值313797亿元(人民币) , 比上年增长9.8% 。
多数行业拿下两位数增长 , 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 , 达到27.4% , 扭转了过去几年制造业比重下降的势头 。
“韧性”这个词 , 在报告中被多次提及 , 在全球制造业变局的多重因素叠加下 , 中国企业提前迎来了身份变革的机遇 , 已经在上一个周期小有成绩的中国制造 , 要以怎样的方式发挥韧性 , 实现自我变革?
长城汽车的答卷干净清晰 。
根据1月23日发布的2021年度业绩快报 , 长城汽车全年营业总收入1363.17亿元 , 同比增长31.95% , 净利润67.81亿元 , 同比增长26.45% 。
有几个关键数据尤为亮眼:全年销售新车超128万辆 , 同比增长15.2% , 创历史新高;全年单车平均售价超过10.64万元 , 同比增长14.50%;海外销售14.3万辆 , 同比增长103.7% , 销售占比达11.1% 。
这显然不是以往给大家留下“多生孩子能打架”的长城汽车能实现的 , 平均售价和海外销售数据的双高 , 甚至已经在部分市场实现了对传统汽车巨头的双超越 , 这标志着长城汽车在全球汽车产业的身份角色 , 在发生质的变化 。
要在制造业实现身份超越乃至根本变化 , 显然不是单纯的市场或者规模来决定的 , 所有从“跟随者”转向“引领者”的企业 ,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产业链内部的灵魂拷问 。
正如鸡蛋破壳一般 , 没有强烈的愿景和使命 , 很难说服固有体系的持续跟随;另一面 , 市场也需要一个确凿的答案 , 来说服今天更多元化 , 更个性 , 更高要求的消费群体愿意为一个企业买单 。
“凭什么要跟随你?”的疑问 , 背后指向的是品牌力和产品力的高价值要求 , 产业链希望有价值上升 , 能够带来业务的更多想象;消费者也需要高价值的体验 , 物美价廉在任何时代都是消费的核心法宝 。
中国汽车行业对新范式的追求 , 也逃不开此列 , 快速增长的时代渐临尾声 , 市场的风向在逐渐转向存量市场的同时 , 遇到了汽车产业新的根本性变革 , 燃油向电动的变化只是管中窥豹 , 根本上是智能化背景下 , 从汽车向出行服务方向的进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