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 , vivo创始人沈炜在新春致辞里 , 仍把手机比作一个“长坡厚雪”的行业 , 满怀期冀地要迎接智能手机下一个十年 。 我想背后主要是因为 , 2022年 , vivo以18.6%再次登顶了国内榜一 , 尽管同比增幅下降25.1% 。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数据背景 , IDC、Counterpoint、CINNOResearch和Canalys四家权威机构 , 对国内手机市场的全年出货量 , 做出了近20%同比下降的结论 。 其中 , 榜单前五名里 , OV加小米占大头 , 但都经历了同比20%以上的降幅;荣耀是唯一同比增长的手机厂商 , 苹果较为稳定 , 小米与其他厂商的份额差值逐渐拉大 。
文章图片
沈炜将行业最大的挑战 , 归结为技术创新的放缓 , 认为“要尽量避开价格战 。 创新能力及运营效率的提高 , 是增效降本的重中之重 。 ”即使避开“寒冬”不提 , 字里行间还是在强调降本增效 。
某种程度上 , vivo身上有着行业里各种玩家的影子 。
2010年刚成立时 , 沈炜对品牌定位的思考 , 延续了段永平的焦点法则:“在行业的细分领域 , 建立相对的竞争优势 , 最终后来居上” 。 vivo其实并不是露出率最高的品牌 , 追溯到它的创始人身上 , 虽然和OPPO陈明永同出段永平门下 , 但前者给外界的感觉方正 , 后者个性要更加锐利一些 。
所以和激进的OPPO相比 , vivo的市场策略称得上是保守 , 比如陈明永掌舵的OPPO为了造芯 , 曾投入500亿重金 , 搭建2000人的研发团队 。 反观vivo , 有媒体透露 , 整个芯片团队规模仅200人 , 原本vivo也打算高调造芯 , 但顾虑外部环境变化 , 看到华为被美国制裁后 , 还是选择夹紧尾巴 。
在对比两家的产品后 , 我们甚至可以从中看出vivo对OPPO的亦步亦趋 。 比如2014年后者推出主打“超薄”的Finder之后 , vivo一个月内同样打出了超薄款 。 之后的全面屏、水滴屏 , 蓝牙耳机、智能手表到折叠屏手机 , OPPO重启停摆多年的Find系列 , 意在争夺华为腾出的高端市场 , vivo的产品基本都紧随其后 。
滞后和保守 , 并不像是市占率第一的品牌应该有的特点 , 当回顾vivo的发展历程 , 会发现 , 历史的决断 , 叠加当下的市场战略 , 浇灌出在国内市场领先的vivo , 也放大了这家公司未来的隐忧 。
现实是:在市场争夺中 , 销冠vivo还在一如既往地采用线下的机海战术 。
十年前的“中华酷联” , 厂商通过不同配置和功能的排列组合 , 在100元地价差内推出新机 , 产品大多缺乏新意 , 价格战后经历市场出清 , 中兴、酷派、联想 , 都不再是手机业的大玩家 。 “都在拼命增加配置和功能 , 好像谁能最快推出产品谁就赢了” , 酷派副总裁曹井升在在一次采访中回忆说 。
但这种玩法却被意外地保留了下来 , 并且延续至今 。
由于产品布局的原因 , vivo不像小米采用“互联网营销+极致性价比”的战略 , 在一、二线城市发力 , 前者21%的市场份额里依然主要以中低端机型为主 , 有媒体统计 , 近两年里 , vivo一年内发布超过40款机型 , 远超其他同类品牌 。 随之而来的 , 是“高价低配”的质疑和系统适配上的难题 。
这样一来 , 据业内人士观察:vivo总是需要备货很多零部件 , 但新机实效性短 , 刚发布没多久就卖不动了 , 已下单的零部件没法退回 , 就依靠套娃式的新机型 , 冲一波销量去零件库存 。 例如vivo提交工信部的vivoy35m和v2230a , 除了内存不同 , 其余参数都一样 。
机海战术的前车之鉴除了“中华酷联” , 还有魅族和小米 , 这两家都曾在价差100元内发布多款产品 , 2013年推出第一款红米后 , 九年内陆续发布50款红米手机 , 其中11款在2020年推出 , 以往一年只有1-2款新机型的魅族 , 2016年也发布了9款新机 。
- 自动驾驶|自动驾驶的两个神,中国天才如何做到90亿美元的无人驾驶技术
- 本文转自:中国气象局近期|ChatGPT能代做气象服务?记者和TA聊了聊!
- 飞利浦|中国市场不好混,飞利浦“破罐子破摔”!激光鼠标贱卖18元,小米:活该
- 海报:中国经济“含绿量”显著提升
- 笔记本电脑|韩媒:看看长江存储就知道中国半导体技术追到什么程度了!
- 6g|中国突然公布6G新进展,美国在6G技术上的反超几乎无望了
- 巢湖|中国卫星水平比谷歌还差?巢湖一号拍土耳其震中图像!被吐槽了!
- 键盘|飞利浦在中国“混得惨”?鼠标+键盘套装才卖14元,罗技雷蛇:自作自受
- excel|全球科技巨头开局上演裁员潮,唯中国家电独好
- 半导体|美日荷宣布联手围堵中国半导体,中方:我国首条量子芯生产线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