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去台湾岛看看世界,不要再执着于生活中的“小财运” 。近年来,江苏推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台湾青年的学习、实习和就业 。特别是江苏50多个具有两岸元素的青年创业平台,为台湾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吸引他们告别“小财运”,来到江苏创造“大未来” 。来到苏联的台湾企业家人数不断攀升至新高,催生了一批台湾客家人 。
新华日报全媒体国际传播部推出《台青创客家》栏目,关注他们的奋斗和生活,体验他们的苦、甜、酸,描绘台湾省与苏联的紧密联系,讲述台湾青年如何在江苏这片热土上奋力创造“伟大未来”的故事 。
在宜兴丁蜀镇遇见林,“陶兜”,漫步在镇上青石路,耳边传来拍打紫砂泥的声音,这是“陶兜”独特的节奏 。林,台湾新竹人,在丁蜀镇研究茶壶十三年 。现在他叶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
叶正在装修,林在机场花园接受采访 。吉昌花园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的师父创办的紫砂美术馆 。有幽静的长廊,雕花的木窗,千壶岛,奇石上摆放着许多紫砂壶,典型的江南古典园林建筑风格 。身处古色古香的吉昌花园,时间慢了下来 。林在机场花园二楼工作 。靠窗的桌子上有各种各样的工具 。桌子中间,有一堆堆着紫砂泥的泥块 。林拿起一个木伙伴,把泥块变薄 。他的故事也有深刻的节奏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文章插图
丁蜀镇第一个学习紫砂精髓的台湾人
林1984年出生在台湾省新竹市的一个小渔村 。他小时候和身边大多数台湾省人一样,每天晚饭后和家人朋友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 。林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一个旧木柜里放满了父亲淘来的各种茶壶 。每当有朋友来访,他的父亲都会从木架子上拿一把茶叶 。提起茶壶盖,茶香扑面而来,这是林对茶壶的最初记忆 。
后来林的父亲去大陆做生意时,偶然去宜兴买紫砂壶,看到宜兴紫砂壶的发展前景,于是辗转大陆和台湾省卖紫砂壶 。20世纪90年代,mainlandChina紫砂市场仍处于低迷状态,但由于台湾浓厚的茶文化,紫砂壶很快在台湾省流行起来 。我父亲的茶壶生意越来越好,他也认识很多宜兴的茶壶工匠 。2008年,大学毕业的林在父亲的推荐下,前往宜兴丁蜀镇学习制作紫砂壶,并聘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为师 。他在吉昌园的兄弟姐妹很多都是紫砂一厂学徒班的工匠 。他们在吉昌花园成立之前就已经经过紫砂厂的培训和历练,如今都是紫砂行业颇有实力的工匠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文章插图
丁蜀镇制作茶壶的人大多来自当地城镇,他们世代相传的专业术语大多用当地方言表达,这对在台湾长大的林黄灿来说非常困难 。方言并不是最难的,因为做茶壶是当地一门靠生存的手艺 。宜兴的陶艺家大多“由内而外传”,手艺的核心部分以前只能由当地人学习 。以前来学习的台湾省人,往往学了几个月基础就回去了,林黄灿是唯一留在台湾省的人 。
回忆起那段时间,林说刚开始真的很难,要非常熟练的掌握紫砂的泥性,知道在什么湿度下做什么 。泥棒第一部分学了三个月,我起来学了半年 。“这个泥棍已经极度h了
时间从指尖流逝,碾成泥,舀进锅里 。2009年,林黄灿做了他的第一个茶壶,兴奋地拿给父亲看,等待他的表扬 。父亲没有说话,往壶里倒了开水,泡了一杯茶后,告诉林,他认为茶壶不达标,壶柄拿起来不太舒服,茶壶的壶嘴不太光滑 。他告诉林黄灿,虽然美观很重要,“壶是用来喝茶的”,但实用才是第一位的 。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林也做了很多茶壶 。林黄灿开玩笑说,那时候他刚认识现在的妻子,就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宜兴姑娘 。他还想卖几个茶壶赚点爱情钱,父亲却不肯卖,认为还没有达到入市的标准 。
/p9.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UexiprGhZWCAv" />学艺三年,卖出了第一把紫砂壶
时光流逝,季畅园的老匠人们,看到林灿煌朴实,又真心想学做紫砂壶,就慢慢地把自己的独门秘诀传授给他 。
日复一日,林灿煌坐在桌前,将炼制好的湿润适度的紫砂泥放在泥凳上,用木质的搭子,把泥料拍打成薄薄的泥条,用矩车划出长短适合于壶体身筒的泥片,划出圆形的口盖和壶底泥片,身筒卷成圆柱形,再用拍子慢慢拍打,让壶肚胀大,将上部或下部收敛成壶口或壶底,使之与自己设计的造型相吻合,稍待干燥后分别装上壶把、壶嘴,配上壶盖,再一遍又一遍地用“明针”刮压、修整、加工 。
师傅季益顺的教导,使得林灿煌坚持用好泥制作紫砂壶的基础上,极其注重制壶工具的品质,针对不同壶型自己打造工具,因为依靠产业链制造的工具只能制作出千篇一律的茶壶,唯有手作工具才可以勾勒出不同特色、风格各异的紫砂壶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文章插图
2011年,林灿煌终于卖出去第一把紫砂壶 。当时林灿煌把做好的壶给父亲看时,父亲说可以了,于是林灿煌的第一把紫砂壶摆进了父亲在台湾的紫砂壶门店,后来被人以2000元的价格买走 。回看那把壶,林灿煌说:“壶是临摹了几年经典作品做出来的,虽然造型看着不错,但当时技艺不够精炼,壶也总是差点气氛 。”
因为来自台湾的缘故,林灿煌一直不能参加工艺美术师的职称考试,直到2018年,国家出台“惠台31条”,江苏和宜兴结合实际将惠台政策落实,2019年,学艺十一年的林灿煌终于有资格报名2019年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的考试,也成为台湾顺利考取这一职称的第一人 。
林灿煌清晰的记得考场设在宜兴的一个学校里,考试内容是在两天内做出一个紫砂壶 。林灿煌当时做的紫砂壶是一把花器,那把紫砂壶用红泥、绿泥、紫泥三种颜色做成,壶周身有荷叶包边,线条优美,素雅温润,很顺利地通过了考试 。后来,林灿煌又做了一把跟考试时一样的紫砂壶,被父亲在台湾的一个老客户以两万的价格买走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文章插图
林灿煌回忆,当时师傅季益顺看到这把壶时,表扬他这几年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茶壶口盖细节很好,美中不足的是壶身的荷叶包边不太灵动,告诉壶要“活”起来,经师傅点拨后,林灿煌又做了三把壶收藏于家中 。
创办自己的工作室,用紫砂壶串联起两岸的文化交流
年复一年,林灿煌的紫砂壶作品线条越来越流畅,构思巧妙,气韵也生动起来 。林灿煌制作一个紫砂壶短则几天,长则两周,他之前的紫砂壶作品多是通过父亲在台湾的门店销售,父亲年岁渐长后,在台湾的紫砂壶店也关了 。2013年左右,林灿煌和妻子开始在网上开始做直播,几年下来已经有了万人的铁粉群,他的紫砂壶一经完成就会被很快买走 。林灿煌从来不做预定生意,在他看来做紫砂壶快不得,需要匠人从容的坐在泥凳上,心无旁骛地把弄着手里的泥片,享受泥巴带来的乐趣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同样是2013年,林灿煌应邀参加在新竹市举办的宜兴紫砂壶交流展会,带着师傅、师兄和自己的作品拿去参展 。林灿煌还现场示范了制壶过程,并和台湾壶友们交流制壶的心得 。台湾壶友们能近距离看到宜兴紫砂壶制作过程和大师季益顺的经典作品,对于从小在茶文化盛行的台湾长大的壶友们来说,是一次完美的体验,许多人也成了林灿煌直播时的粉丝 。此后,2018年,林灿煌再次带着紫砂壶作品赴台交流,今年9月份将和妻子带着作品回台湾新竹和壶友们见面交流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文章插图
2019年,林灿煌开了自己的工作室烨煌纪,寓意前途光明之意,在新的工作室,林灿煌会把直播、销售推广这些环节交给同事,自己专心做壶,林灿煌知道,工作室的成功最需要的是自己将紫砂壶做到完美,而紫砂壶制作不仅仅是将手艺练到炉火纯青,还需要在紫砂壶中融入文化 。“匠者,始于心才能见于器 。”就像师傅季益顺来所说,从生活中寻找灵感还远远不够,还要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背景,从传统中汲取创新的养分 。后来的林灿煌边学习制作紫砂壶,边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希望能做出像师傅的“四大美人”、“妃子笑”、“琵琶语”那样带着古典韵味的经典作品,这样壶友们在欣赏紫砂壶的同时也了解到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 。
工作室刚成立,未来的路还很漫长,林灿煌希望创作出更多兼具实用和艺术价值的紫砂壶,陪伴我们的日常,带我们回到过去三五好友喝茶闲聊的时光,也希望一把紫砂壶能串联起两岸的文化交流 。

江师大 苏师大就创业

文章插图
实习生 宋楚婷 交汇点采访人员 付岩岩/文 杨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