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对话《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三 )


因为所有故事线都在结尾迎来巨大反转,反转之前,暗示设计得过于精巧,非常容易在爆裂的视效中被忽略 。
如果没有影院外的反刍,你甚至很难仅凭一次观影就搞懂所有剧情 。
以至于上映之初,网上对它有许多质疑,比如:
即使集结全球核武器,也不可能炸碎月球,剧组难道不知道吗?
为什么得知地球即将被太阳吞噬后,人类非要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推动地球跑路,而不选择看起来更加经济的数字化生命?
联合政府中方代表周喆直(李雪健饰),凭什么在没有任何根据的情况下,尴尬地坚持声称“我们的人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由此做出恶评:《流浪地球2》“伪科幻、故事差,还煽情” 。
看到这些质疑,深度参与世界设定的崔原豪忍不住在心里吐槽:“我很想说,你能想到的我们都想到了 。”
看过《流浪地球2》尚未出版的世界设定集后,我不得不承认,他说对了 。
在科学的严谨性上,很多来自中科院的研究员、各大高校教授全程参与了电影的制作 。
根据公开资料,《流浪地球2》聘请了19位各领域专家,组成科学顾问团,从天体物理、理论物理、人工智能、地球科学、力学等五个方面,为电影的世界做了详尽的设定 。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社会科学、医学方面的短期顾问,随时提供相关领域咨询 。
尽管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这份设定集依然达到了十几万字的惊人长度,涵盖了《流浪地球》系列里你能想到的几乎每一个细节 。
用崔原豪的话来说,就是:
以“科学底限”原则检查“科学常识” 。尽量保证电影本身不因“大幅度违背公众科学常识”而导致“世界失真” 。
电影里,一个重要情节是,为了让地球摆脱月球引力,顺利踏上冲出太阳系的旅程,人类通过建造月球发动机来放逐月球,也就是“逐月”计划 。
知乎答主、《流浪地球2》科学制片人骆翼云告诉我,在提出“逐月”计划前,其实还有一版“弹幕“计划:
从地球以一定角度、规律、时长发射”弹丸“,像抽陀螺一样抽动月球,让其自转加速解体 。
当时美术组已经根据“弹幕”计划开始筹备,但科学顾问提出,这个方案在科学上没有任何可实现性,最终剧组含泪舍弃了方案 。
“逐月“计划:利用卫星发动机向反方向把月球推离地球
当然,“作为科幻作品,科学性和艺术还是要有平衡 。”
在影片中,“逐月”计划出现意外,人类最终选择集结全球核武器,摧毁月球,并通过了“相控阵列核爆月球”的方案,以相控阵核爆的形式引发月球重核聚变,最终炸毁月球 。
起初,“核爆月球”这个想法,其实也并不现实 。
物理学顾问、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梁文杰老师对此的评价是:集合全球的核武器炸月球对月球的影响,在能量差上大致约等于人体放了个屁对人体的伤害 。
但相比于“弹幕计划”,这已经是目前所有方案中,看起来最有相对可信性的一种 。
此时,科学顾问会从科学角度来帮助剧组合理化剧情 。
为了让核爆月球看起来更有可信性,科学顾问引入了一种新概念——相控阵,通过精准布控核弹,在精准的时间点引爆,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以点破面 。
这听起来就比直接核爆更“科学”了一点 。
片中许多类似被“挑刺”的细节,都是科学性与影视表现规律相妥协的产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