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二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来源:NucleicAcidsResearch)
基于此现象她推测 , 相比常染色质来说 , G1晚期对于异染色质加载足量MCM更重要 。 为验证这一假设 , 梅柳通过诱导表达细胞周期蛋白cyclinE从而缩短G1期长度 , 迫使细胞过早进入DNA复制期也就是S期(Sphase , 即DNA合成期) 。
在这些具有极短G1期的细胞中 , 其G1晚期异染色质MCM加载不足的现象显著高于常染色质 。 在随后的G2期 , 这些具有极短G1期的细胞核内异染色质的DNA损伤程度 , 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 而在两组细胞中 , 常染色质的DNA损伤则无明显差异 。
进一步研究发现 , 导致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MCM加载动态的差异 , 部分源于ORCA蛋白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在G1不同时期的分布差异 , 进而导致了所招募的ORC的分布差异 。
梅柳表示:“我们的研究首次发现:相较于常染色质 , 异染色质许可在G1期相对延后 , 这意味G1晚期对于异染色质MCM加载极为重要 。 而这一特殊的许可动态 , 决定了在G1期异常缩短的细胞中比如原癌基因激活或抑癌基因丢失的细胞 , 异染色质极易因为遭受许可不足 , 而导致基因组不稳定性增加 。 因此 , 完整的G1期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极其重要 。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来源:NucleicAcidsResearch)
回顾研究步骤 , 她表示首先是提出立题依据 , 其所在实验室对于“起源许可”的研究经验比较丰富 , 此前该实验室的博士生雅各布·马特森(JacobMatson)发现 , 干细胞的“起源许可”速度明显快于已分化细胞 。
相比分化细胞 , 干细胞的染色质环境通常更为疏松 。 这些背景促使梅柳和团队提出如下研究假设:疏松的常染色质和致密的易染色质 , 是否也在“起源许可”过程中存在差异?如果存在差异 , 那么对细胞有怎样的意义?其中的分子机制又是如何?
有了假设 , 就要建立实验方法 , 这一过程非常耗时 。 因为细胞中的MCM大部分游离于细胞中 , 只有一部分MCM会加载到DNA上 , 且加载过程是单向不可逆的 , 而目前并没有任何可用的实时MCM加载追踪标记物 。
为了研究MCM加载动态 , 梅柳不得不先依靠活细胞成像技术 , 去获取大量单个细胞的“分子年龄” , 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及共聚焦3D成像 , 进一步测量单个细胞MCM加载情况 , 以根据这些信息绘制出MCM在不同亚细胞核内的加载动态 。
同时 , 大量单细胞成像的数据分析也十分复杂 , 梅柳的合作伙伴通过各种调试 , 开发出一系列Python源代码 , 这时终于实现了在不同染色质环境内 , 对批量单细胞MCM的定量分析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来源:NucleicAcidsResearch)
接下来 , 便是实验实施和结论得出的阶段 。
期间 , 梅柳对比了MCM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的加载动态 , 发现MCM在异染色质的加载过程相对延后 , 但是最终进入DNA复制期时 , 单位含量DNA的MCM加载数量相当 。
进一步研究后 , 她发现如果人为缩短G1期 , 会导致异染色质的DNA损伤 , 不过并不会对常染色质产生影响 。 这说明 , 对于维持基因组的稳定性来说 , 合适长度的G1期的极其重要 。 此外 , 梅柳还发现了MCM在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加载差异的分子机制 。
浙大校友揭示DNA损伤又一机制,为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新思路
文章图片
(来源:NucleicAcidsResearch)
疫情导致研究延迟 , “被迫”学会Python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