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认知,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超离子态

#地球内核并非固态而是超离子态#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认知的发展 , 这一次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内部物质高温高压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和平、何宇团队 , 与北京高压科学中心团队联合得出的一项研究成果又一次刷新了我们的认知:原来地球的内核不是固态的 , 而是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超离子态 。 从90年代初至今 , 短短百年左右的时间 , 我们对地球的了解 , 经历了剥蛋壳般的认知过程 。
刷新认知,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超离子态
文章图片
1909年10月8日 , 南斯拉夫地震学家、气象学家莫霍洛维奇研究发生在克罗地亚某处的地震时 , 发现地震波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的传播速度发生了改变 , 从而发现了和地壳不一样的物质——地幔 , 后来 , 地壳与上地幔的分界面就被称为了“莫霍面” 。
1914年 , 美国学者古登堡又在地下2885千米处再次发现了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改变 , 同时这一带还发现了地震波的阴影区 , 于是地核也被发现了 。 地核与地幔之间的分界面被称为“古登堡面” 。
刷新认知,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超离子态
文章图片
接下来在1936年 , 丹麦地震学家英厄·莱曼通过对地震纵波的研究 , 又发现了地球内核的存在 。 但是地球内核处于极端的高温高压状态 , 我们很难获得足够的观察数据 。 1970年时 , 前苏联在科拉半岛展开过一项科学钻探 , 试图挖穿地球来一睹地心真容 , 十多年后 , 最深的一个钻孔达到了12263米 , 但在缺钱又缺技术的窘境下 , 他们最终还是停止了这项工程 , 留下了一个迄今仍是抵达地球内部最深的人造“坑” 。
刷新认知,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超离子态
文章图片
刷新认知,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超离子态
文章图片
随后的这些年里 , 有的科学家研究出了地球内核的年纪 , 有的科学家研究出了地球内内核的存在 , 还有的科学家发现地球的内核在自转 , 但是我们对地核结构和性质的认识一直停留在液态外核以及固态内核的层面 , 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地震波到了这个地方会衰减 , 并且表现出异质性和各向异性的特征 。 直到最近 , 这个未解之谜才逐渐被揭开 。
这一次我国研究团队在地球核心的温度和压力下 , 对多种铁合金的性质进行了计算模拟 , 然后发现六方相铁-氢 , 铁-碳和铁-氧合金在内核温压下会转变为超离子态 , 这种转变会导致合金加速软化 , 引起地震波速显著降低 , 得出的数值能够与地震学的观测结果很好符合 , 这才得出了地球内核是由固态铁和流动的轻元素组成的超离子态的结论 。
刷新认知,地球内核不是固态,而是超离子态】回看人类的科技发展史 , 会发现入地总是要比上天困难得多 , 但是只要我们努力追寻破解深层次科学问题的方法 , 就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 。 所以迈向深空的同时 , 我们也不能忘记低头探索脚下 , 因为地球深处 , 也藏着很多关于这个世界的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