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36氪摘要:1.|呷哺呷哺,还能向高端市场“凑凑”吗?( 二 )
文章图片
经过短暂的摸索期 , 凑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 2017年 , 凑凑还只有8家门店 , 仅仅两年之后 , 凑凑的门店总数就突破了100家大关 。
也正是凑凑的成功 , 给呷哺呷哺带来了一种错觉——消费者乐于看到并欣然接受呷哺呷哺推出的品牌升级计划 。 这意味着 , 呷哺呷哺也没有理由再固守以前的平价餐饮路线 , 同样可以转型中高端餐饮 , 来为集团赚取更高的利润 。
文章图片
于是 , 2017年6月 , 呷哺呷哺宣布了自己的转型计划 , 董事长贺光启称 , 未来将转型为休闲正餐 , 以“火锅+茶饮”的组合来打造“火锅界中的星巴克” 。
重点对门店进行革新 , 保留少量单人小火锅的餐位甚至干脆全部去除 , 废弃原先的吧台桌格局 , 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凑凑同款沙发座 , 原先简单布局的日光灯也全部改为氛围灯 , 并加入了中式禅风的设计 。
不难看出 , 新型门店俨然已经成为了缩小版的凑凑 , 同时呷哺呷哺也开始引入茶饮品牌“茶米茶” , 实行“火锅+奶茶”战略 。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呷哺呷哺的转型 , 原本是想要更好地“满足年轻消费者的新需求” , 包括更好的食材、更精美的摆盘和装修、更流行的元素(奶茶)等等 , 但在消费者的眼里 , 这一切却带来了反作用 。
尤其是当两元一份的麻将蘸料被七元一份的DIY蘸料取代 , 所传递出的信息非常明显——呷哺呷哺已经不再是熟悉的那个品牌了 。
呷哺迷失火锅赛道
道理其实很简单 , 因为呷哺呷哺的升级仅体现在装修和客单价上 , 而在产品体验和品牌力方面并没有带来正面效应 , 菜品大多还是原先的那些 , 但价格却因为品牌的升级而接近翻番 。
2017~2019年 , 呷哺呷哺人均消费分别为48.4元、53.3元、55.8元 , 2020年则达到62.3元 。 目前 , 呷哺呷哺目前单人套餐的价格已经上涨到52元~79元不等 。 在大众点评上搜索呷哺呷哺 , 一二线城市的多家门店 , 人均价格已经上涨到了80~100之间 。
但给消费者带来的体验 , 除了稍好一些的就餐环境之外 , 几无其它 , 甚至从消费者的角度 , 很容易接收到一种感觉——你的品牌升级了 , 但成本却由我买单 , 凭什么?
这种道理 , 就好像瑞幸之所以能在星巴克手下杀出 , 根本性原因是价格上的差异带来区分了不同的目标人群 。 如果瑞幸放弃各种优惠政策 , 按照单杯28-35元的价格来卖咖啡 , 消费者自然而然的想法就是 , 那为什么我不喝星巴克?
而呷哺呷哺既然享受了平价市场和下沉市场的红利 , 就很难同时再通吃高端市场 , 更别说 , 呷哺呷哺在高端市场里本身就布局了一个耀眼的棋子——凑凑 。
更致命的问题是 , 以往呷哺呷哺在平价领域里是绝对的头部玩家 , 甚至具备降维打击的优势 。 可升级之后 , 呷哺呷哺马上就显得“高不成低不就” , 在如今琳琅满目的火锅品牌中 , 尤其缺乏特色——比服务 , 比不过客单价几乎拉平的海底捞;比菜色 , 比不过主打美蛙鱼头的哥老官;比网红 , 也比不过排队之王巴奴 , 甚至因为放弃了能有效提高座位密度的U型吧台 , 还大幅降低了呷哺呷哺的坪效 。
一句话来概括 , 呷哺呷哺的升级 , 除了把自己从快餐赛道抽离出来 , 一头扎进白热化的火锅赛道之外 , 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
- 本文转自:上海黄浦科堂YA说先进科技成果回顾新中国的科技历程|科堂|嫦娥五号:在月球上开启了挖土模式
- 本文转自:中科院之声一、小白剧场小白:东哥|针对航空公司的“污水”攻击丨大东话安全
- 本文转自:央视科教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传递信息的便利|万物互联就要到来,你还不知道什么是“物联网”吗?
- 本文转自:中国报道杂志△ AI手语主播|一个个虚拟数字人,未来将伴随我们左右?
- 本文转自:太原日报迎泽发布...|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让太原外有“颜值”内有“气质”
- 本文转自:大河报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冯子雍“这台液压支架是世界上工作阻力最大、支护高度最...|助企一线见闻|从世界第一架到世界第一高,实探郑煤
- 本文转自:浙样红TV星巴克再次登上微博热搜|【大舒有话说】星巴克又上热搜了,你怎么看?
- 本文转自:36氪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买量市场中“自负”的品牌们
- 本文转自:上观...|【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新系统上线了, 社保转出功能哪里找?
- 本文转自:中国日报网2月18日拍摄的一款京东无人配送车。|中外媒体参访电商物流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