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麻辣烫,中餐的救命稻草?( 三 )


实际上,杨国福的食安问题也从未间断过。据2022年1月北京消协公布的一组数据,自2021年10月食品安全大检查以来,在北京食品安全问题门店数量排名中,杨国福麻辣烫以17家门店排名第三,张亮麻辣烫则以15家门店数量排名第四。
对于任何餐饮企业而言,这都是持续困扰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很难完全杜绝,站在资本的视角,这意味着品牌资产的安全性难以保证。
A股目前已经上市的餐饮公司,包括广州酒家、全聚德等,大多数属于国资控股,国资实际上为资产的安全性“上了一道锁”,但即便如此,这些上市公司的表现也普遍不好。
在港股市场,海底捞作为龙头企业的发展,一度给整个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九毛九等公司也随之被更多追捧。
中餐|麻辣烫,中餐的救命稻草?
文章插图
资本市场对海底捞的评判已彻底改变
但随着海底捞疫情扩张战略的失败,其极高的市盈率开始自由落体式滑落,市场对其的判断回归到了一家常规意义上的“火锅餐厅”,不再将其视为能够一统火锅江湖的标杆性企业。
海底捞的崛起,以及受到资本市场热烈追捧的过程,可以看做餐饮企业在资本市场中探索的1.0时代。
如今1.0时代的热情已随海底捞的触礁而消散,但在过去几年中,安井食品、千味央厨为代表的预制食品、颐海国际为代表的调味料公司,本质上都是餐饮供应链企业。麻辣烫将这种品牌+供应链模式彻底显化,相当于是给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新的故事。
除了不可控的“非标准化”和“无品牌”等问题,资本不待见中餐的阻碍还在于中餐连锁普遍薄利多销,即净利润偏低且波动较大。
一组已上市餐饮企业的财务数据对比可以更深入说明问题:全聚德连续多年亏损,2018年-2020年近三年平均净利率为-9.72%,国际天食(原名小南国)近三年平均净利润为-22.77%。广州酒家近三年平均净利率为13.96%。
为何三家同样做传统中餐连锁的企业营收状况悬殊较大,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广州酒家的营收结构与前两家不同:广州酒家有自己的食品加工制造公司且80%以上的利润贡献来自于食品制造(如速冻食品等)、而非传统意义的中餐餐饮。
全聚德约70%的收入来自餐饮,商品销售占比不到1/3。国际天食(97%以上的收入来自餐厅经营,2%左右的收入来自包装食品销售)。而中餐火锅业的天花板——海底捞,虽然近三年平均毛利率高达57%以上,平均销售净利率也仅有6.54%,2020年更是净利润暴跌86.80%,净利率低至1.08%
资本不仅看中规模,也看中盈利。但透过上述数据分析可知,如果资本奔着餐厅的盈利去考察一家餐饮企业的话,大概率会败兴而归。
中餐|麻辣烫,中餐的救命稻草?
文章插图
疫情已经让餐饮行业连续多年受困
【 中餐|麻辣烫,中餐的救命稻草?】但如果是给几千家品牌餐厅提供供应链服务(而且还享受独家经营权)的企业呢?那投资者大概率是可以跳出投资餐饮的思考框架的,这对于杨国福来说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