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华为挑战“小华为”海康威视,夺多个亿元安防大单,业内直呼太猛( 三 )
文章插图
图/视觉中国刘钰称,海康威视和大华也看到各地信息化的需求在喷涌,但他们一线员工的感受有些无处下手。这不难理解,传统视频监控企业做产品出身,他们对于信息化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大平台的能力上,很难与华为或者云厂商比拼。刘钰告诉AI财经社,海康和大华的优势在于早已建立起完备的分销渠道和体系。以某头部企业为例,它在全国有200多个办事处,相当于每个省有8个,这意味着它的销售服务网络基本覆盖了从一线到三线城市。相比而言,华为在全国仅有32个代表处,阿里则有16个分区,腾讯的颗粒度则更大一些。“但是我们这样的企业接触的客户,跟政府部门息息相关的不多,主要还是一些小的安防订单”,刘钰透露,公司的订单都比较碎片化,交通、教育、楼宇是主要的几个场景。而实际订单金额通常不大,比如一个小区的地下车库就是一个单,平均下来20万元级别是最常见的。他表示,他们也会接上千万做总集角色的大项目,但因能力问题,数量有限,比如在交通领域,这样的项目每年大概只有五六个,再多也接不住。刘钰称,这两年公司开始走生态合作的思路,与阿里、腾讯、中国系统达成合作伙伴的关系。“阿里他们也愿意跟我们合作,通过我们的办事处去接触客户。”在实践过程中,却并不顺利。最主要的原因是,销售人员不理解信息化,也不懂上云。比如近年文博古建成为信息化的热门领域,销售人员要有这样的敏感性,比如主动去跟图书馆的馆长建立联系,这样后续可能会带来业务需求。刘钰称,但公司的销售人员就联想不到,他们只会盯传统的安防需求,“没有这样的思维。”除了与大厂建立合作关系,以大华为代表的头部企业还在拓宽业务边界。比如除了安防市场,公司也在布局消防市场。“消防市场很大,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从精细化的用电能耗管理到安全都有涉及。”海康威视也同样处在动态的调整中。作为行业龙头,两年前海康威视就已经认识到安防行业的变化,当年公司开始淡化安防概念,海康威视总裁胡扬忠曾提出,海康威视经历视频感知,到智能物联,再到物信融合,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大数据公司。为此,海康威视发展了一系列创新业务,包括物联网云平台、机器视觉、热成像传感、存储设备、智慧消防以及医疗等领域。其中它的物联网云平台萤石网络,在今年8月宣布拟分拆持股60%至科创板上市。“云平台是投入非常大的业务,萤石网络上市有利于提高海康威视的估值,为这块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多资金。”一位业内观察人士称。但他也表示,海康做软件服务的能力与互联网云厂商还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过,华为在安防领域也不是有绝对优势的。行业人士告诉AI财经社,华为出的产品价格高、型号有限,它与海康威视、大华的差距是几十款对标成千上万款的差别。一位业内人士甚至称,华为的产品主要是用作品牌形象,在招标时更加方便,实际中末端设备华为仍主要靠合作伙伴。应对市场速度上华为也要慢一些。大华的员工表示,一款新设备研发上市,大华用半年时间,华为则需要两年。因此,可以看到尽管在大项目上受到华为的冲击,行业排名前二的海康威视和大华市值仍很高,比如海康威视的市值保持着近5000亿元的盘子,且他们仍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势头。根据2021年半年度报,在报告期内,海康威视的营收为339.02亿元,同比增长39.6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81亿元,同比增长40.17%。同期大华公司营收135.05亿元,同比增长37.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6.43亿元,同比增长20.03%。而近日关于国资云的信息,也让处在竞争角斗场中心的云厂商有不确定性。有地区将会把部署在第三方公有云平台的信息系统迁移至国资云。安防行业的人士也表示,政府大项目本就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以华为为代表的云厂商,和海康、大华为代表的传统安防企业之间,仍处在一种微妙的关系里。在优势的差异下,它们既有合作,也存在竞争,但长期来看,谁能占据主导尚不能一锤定音。本文由《财经天下》周刊旗下账号AI财经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 芯片|硬扛不住了?损失1万亿后,7家企业组队大闹白宫,华为罕见表态
- 华为鸿蒙系统|余承东没让人失望,Mate 50要来了,麒麟9000+正副屏+鸿蒙3.0
- 2月21日|华为intelligentran无线网络迈进无线网络
- 2月21日|华为发布第三代massivemimo产品
- vivoS12Pro是在21年底登场的“先锋影像旗舰”|vivos12pro挑战专业摄影团队拍摄,实测结果令人意外
- m华为Mate50将于7月下旬发布 或无缘麒麟芯片
- 华为|我在华为旗舰店守了一天,搞明白了,谁会花30万买问界M5
- 印度|拒绝华为后,印度、英国斥资数十亿求助日本
- 小米科技|小米:为什么挖不到华为的人才?
- 华为|你认为余承东能胜任华为任正非任老后的第二任头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