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中药板块躁动,短期反弹还是长期反转?

板块|中药板块躁动,短期反弹还是长期反转?
文章插图
文丨薛洪言
2021年12月,申万中药指数曾在一个月内上涨20%,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新年以来,中药板块随大盘进行调整,近期,在大盘继续调整的背景下,中药板块却再次躁动起来,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问题来了,从基本面的视角看,当前的中药板块真有值得参与的行情机会吗?
基本面的变化:政策频出,预期向好1、短期逻辑:药材涨价加大药品涨价预期
不同于化学药,中药的上游为种养殖业,供应存在周期性且易受自然灾害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故而,中药材涨价往往会成为中药板块的行情催化因素,即中药材涨价传导至中药产品涨价,板块盈利能力上升,这一点与调味品等消费板块的涨价行情逻辑具有相似性。
以片仔癀和安宫牛黄丸为例,这两款药品均以牛黄、麝香等稀缺原材料为主要成分,且具有很强的保健品消费属性,涨价逻辑十分清晰。据统计,2005-2021年间,片仔癀累计提价11次,从125元涨至590元;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累计提价3次,从350元涨至860元。
2021年下半年以来,中药材显著提价,且当前仍处于上行趋势中。中药材涨价短期内拉低了板块毛利水平,但也显著提升了市场的中药涨价预期,板块迎来短期的涨价炒作逻辑,开始受到市场关注。
板块|中药板块躁动,短期反弹还是长期反转?
文章插图
2、中长期逻辑:政策给力,中药创新令人期待
一直以来,中药龙头给人的感觉都是创新不足,业绩增长全靠一两个拳头产品,如云南白药的云南白药、片仔癀的片仔癀、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以岭药业的连花清瘟、九芝堂的六味地黄丸、马应龙的痔疮膏等,甚至中药龙头白云山的拳头产品不是中药,而是西药仿制药金戈和凉茶饮料王老吉。
这么多年来,上市中药龙头虽有多产品线布局,但基本还是“1+N”或“2+N”模式,拳头产品决定业绩走向。这种“守成有余、创新不足”的风格很有老字号风范,但市场不喜欢。由于不能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把中药当成“安慰剂”甚至“智商税”,结果是中药在国内市场难以与西药进行抗衡,增速偏低。
据统计,2015-2019年,中成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仅为6.8%,这个增速根本让资本市场提不起兴趣。所以,除了片仔癀因稀缺涨价特性备受关注外,其他中药企业很少走出独立的趋势性大行情。
不过,事情正在发生变化。随着“十四五”时期我国把中医药振兴发展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近年来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尤其是2021年12月以来医保局和药监局相继发声,分别从支付端和药品审评审批端给予实质性支持,更是显著改善了市场对中药板块的中长期基本面预期,成为此轮中药板块行情重要的支撑因素。
以中药创新为例,2016-2020年,我国中药创新药年均申报380件,年均获批仅2.6件;在政策支持下,2021年显著提速,当年申报1371件,获批13件,超过此前五年的总和。
3、预期逻辑:医保控费逻辑下,中药消费特性更显稀缺
国内西药板块仍以仿制药为主,这两年受医保控费压制,基本面预期变差,相比之下,具有更强消费特性的中药板块开始受到市场更多关注。当然,中药也在陆续纳入集采,也受医保控费影响,但整体上看,中药的消费属性强于西药,零售渠道占比更高,受影响要少得多。
此外,新冠疫情期间中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治疗效果开始被更多的消费者认可。而2015年药审改革后,中药临床试验更加规范化,也有助于提升市场信心,助力中药逐步摆脱“安慰剂”的负面标签,稳步提升市场渗透率,提振市场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