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拼音,哈尼族节日?

拉祜族
来自北方的民族——拉祜族
一 , 民族概述
拉祜族 ,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现有人口41万余人 。拉祜族源于甘肃、青海一带的古羌人 , 早期过着游牧生活 。后来逐渐南迁 , 最终定居于澜沧江流域 。其服饰也反映了这种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 既具有早期北方游牧文化的特征 , 也体现了近现代南方农耕文化的风格和特点 。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思茅、临沧两地区 , 相邻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及玉溪地区也有分布 。其中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和孟连傣族拉祜族自治县是最主要的聚居区 。另外 , 作为跨界民族 , 缅甸、泰国、越南、老挝等国家也有16万多拉祜人居住 。他们主要从事农业 。
拉祜族有自己的语言 , 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 , 分拉祜纳和拉祜西两大方言 。过去无文字 , 20世纪初西方传教士曾创制过用拉丁字母拼写的文字 , 因欠科学 , 未能推广 。新中国成立以后 , 创制了新的拼音文字 。
拉祜族经济以锄耕农业为主 , 旱谷、水稻、玉米是主要作物 。现在还建起了农机、制糖、制茶、采矿等地方工业 。
拉祜族历史悠久 , 其先民“属古代羌人族系” , 是从青海、甘肃一带逐渐辗转南下 , 进入云南和中南半岛的 。拉祜族自称“拉祜” , 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 。史称、他称有“史宗”、“野古宗”、“苦聪”、“倮黑”、“磨察”、“木察”、“目舍”等 。1953年4月 ,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成立时 , 根据本民族人民意愿 , 统一定族名为“拉祜族” 。
[编辑本段]
二 , 生活习惯
拉祜族人民勤劳善良、崇尚礼仪 。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 , 逐渐形成了很多为人处事、规范社会生活的伦理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之间互尊、友爱、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
“有酒桌上喝 , 有话当面说” 拉祜人崇尚为人坦诚正直、光明磊落 , 不说假话、虚话 , 不随意恶语伤人 。“有酒桌上喝 , 有话当面说” , 这是他们一贯奉行的信条 。邻里、朋友之间偶有摩擦或误解 , 事后互递一支草烟、喝一杯水酒 , 也就和好如初 。朋友之间因某事发生曲直之争 , 孰是孰非 , 难以定夺的话 , 来个摔跤定“输赢” , 被摔倒者算无理 , 绝无二话可言 。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的小人是不受欢迎的 。拉祜人常说:“太阳、月亮是最老的人最先看到的;粮食谷米是最老的人最先栽种的;山花、野果是最老的人第一个找到的;世上的事情最老的人懂得最多 。”因此 , 尊老、敬老、爱老是拉祜人普遍的道德准则 。无论哪家 , 老人的床铺肯定设置在房屋里最暖和的火塘旁 , 饭桌上的席位安排 , 老人也是居中的;晚辈不能在老人坐卧的地方来回走动;老人讲话时 , 不能随便插话 , 更不能打断;每年新谷开镰前 , 第一个尝新的也一定是老人;新年初一背回的“新水” , 也要先端给老人洗脸、洗脚 。家庭内部如此 , 社会上也是一样 。即便年轻的村寨头领 , 对老人也要礼让三分 , 否则 , 他就很难得到大家的信任和拥护 。
“一家有事 , 全寨相帮”也是拉祜族的传统习俗和精神风尚 。无论日常生产、生活 , 还是盖房搭屋、婚丧嫁娶 , 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拉祜人这种淳朴、厚道、豪爽与热情的民风 。
“不得茶喝头会疼”拉祜族地区盛产茶叶 , 是著名的茶叶之乡 。拉祜人擅长种茶 , 也喜欢饮茶 。茶 , 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每日外出劳作之前 , 晚上回来之后 , 饮茶、品茶是他们的生活习惯 , 更是一大乐趣 。他们可以一日不进餐 , 但不可一日不饮茶 , 他们说:“不得茶喝头会疼” 。拉祜人的饮茶方法也很独特:把茶叶放入陶制小茶罐中 , 文火焙烤 , 待罐热茶香之时 , 注入滚烫的开水 , 茶在罐中沸腾翻滚 , 之后倒出饮用 , 谓之“烤茶”或“煨茶” 。有客至 , 必以烤茶相待 。但按习惯 , 头道茶一般不给客人 , 而是主人自己喝 , 以示茶中无毒 , 请客人放心饮用 。第二道茶清香四溢 , 茶味正浓 , 这才捧献给客人品饮 。
服饰特点:古代 , 拉祜族男女皆着袍服 。近现代 , 男子普遍上穿黑色无领短衣 , 内套浅色或白色衬衣 , 下穿肥大的长裤 , 头缠长巾或戴瓜皮式小帽 。妇女服饰各地不一 , 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头缠长巾 , 身着大襟袍式长衫 , 长衫两侧开衩很高 。衣襟上嵌有银泡或银牌 , 襟边、袖口及衩口处镶饰彩色几何纹布条或各色布块 , 下穿长裤 。有些地区的妇女还喜欢腰扎彩带 。这一类型较多地保留了北方民族袍服的特点 。另一种是典型的南方民族的装束 , 上着窄袖短衣 , 下穿筒裙 , 用黑布裹腿 , 头缠各色长巾 。
拉祜族崇尚黑色 , 以黑色为美 。所以服装大都以黑布为底 , 用彩线或彩布条、布块镶绣各种花纹图案 。整个色彩既深沉而又对比鲜明 , 给人以无限的美感 。
居住特点:拉祜族的传统住房 , 主要有落地式茅屋和干栏式桩上竹楼两种 。茅屋结构简单 , 搭建容易 。建造时 , 先在地基上立几根带杈的柱子 , 杈上放梁 , 梁上放椽子 , 椽子上铺盖茅草 。柱子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栅作墙即成 , 颇具“构木为巢”的古风 。干栏式竹楼房是在木桩之上搭建而成的双斜面竹楼 。有大小之分 。大型竹楼为母系大家庭居住 , 小型竹楼为个体小家庭居住 。两种竹楼结构基本相同 , 只是大型的更长、占地面积更大而已 , 因此 , 通常也称“长房” 。长房一般高约六七米 , 面积八九十平方米至二三百平方米不等 , 呈长方形 。内部向阳的一侧留有宽大的走廊 , 另外一侧根据人口数量用木板隔成若干间 , 每个个体小家庭居住1至2间 。走廊上设火塘若干 , 供各个家庭炊事、取暖之用 。长房的居住形式 , 反映了拉祜族原始母系制婚姻家庭组织与观念的残存 , 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
[编辑本段]
三 , 节庆习俗
拉祜族的节日有春节、扩塔节、端午节、尝新节 , 火把节、新米节、祭祖节、卡腊节、搭桥节、葫芦节等 。另外拉祜族还有别有趣味的风情 , 它们是拉祜族文化延续 , 传播的主要载体 , 凝聚着拉祜族的文化心理 , 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 。
春节 , 也叫过年 , 拉祜语称“扩尼哈尼” 。时间为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九 , 与汉族春节时间基本相同 。不过 , 拉祜族过年分过大年和过小年 。大年从正月初一至初五 , 也称“女人的年”;小年从正月初七至初九 , 也称“男人的年” 。传说过去只有大年 , 没有小年 。年前男人们总是集体远行围猎 , 回来时常常误了年期 。女人们为了慰劳远途而归的男人们 , 也总是一次次重新备办酒肉食品 , 给他们补过新年 , 后来竟逐渐沿袭成习 。因为这是为男人而补过的年 , 因此 , 就被称为“小年”、“男人的年” 。原来的年则称为“大年”、“女人的年” 。关于过两次新年习俗的形成 , 也有的传说 , 古代拉祜人常常遭受外族人的侵扰 。为了狠狠打击敌人 , 保卫自己的家园 , 有一次男人们离乡远征作战 。当他们凯旋归来时 , 年已过完 。但为了庆祝胜利和万家团圆 , 人们载歌载舞 , 又重新过了一次年 , 而且从此相沿成习 , 传承至今 。
“抢新水”和“芦笙舞会” , 是拉祜族春节期间重要而独特的节日活动 。“抢新水”是指新年第一天 , 即正月初一清晨抢先到山泉边去接取“新水” 。这是拉祜人极为重视的新年头等大事 。他们认为 , 新水是最圣洁的 , 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 。谁先接到新水 , 谁家的谷物、瓜果就会先熟 , 谁家就更有福气 。因此 , 每年正月初一凌晨 , 听到雄鸡的报晓声 , 各家的代表便背起盛水的竹筒和葫芦 , 迅速奔向泉边 , 抢接新水 。接回来的新水要先敬献祖先 , 然后给老人洗脸 。
扩塔节 , 是拉祜族人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欢乐的传统年节 。又称为拉祜大年 , 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 , 节期共九天 。节前准备 除夕这天 , 家家户口把村寨内外收拾的焕然一新 。人们杀猪、泡米 , 把舂好的粑粑放在犁杖、砍刀、锄头等农具上 , 表示它们辛苦了一年 , 应和主人分享节日的快乐 , 人们还为牛割草添美食 , 以示慰劳 。
“接新水“习俗 晚上 , 全家人沐浴洁身 , 各村寨鸣放三响火炮、火枪 。新年的第一天凌晨 , 各村的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奔往山泉边“接新水” 。拉祜人认为 , 一年之始 , 泉水最新最纯 , 谁最先抢到新水 , 谁就是最幸福的人 , 按拉祜的风俗 , 初一日不准外人入寨 , 初二日才能走亲访友 , 互相拜年贺喜 。节日狂欢 节日期间 , 姑娘和小伙子们吹响葫芦笙 , 跳起丰富多彩的民间舞蹈 。晚上 , 看热闹的人们纷纷离去 , 山坡上升起了一堆堆篝火 。一对对青年情侣在一起谈情说爱 , 沉浸在幸福与欢乐之中 。
火把节 火把节也别具民族情趣 , 届时以松木为燎 , 火把齐燃 , 蔚为壮观 , 身穿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在篝火旁载歌载舞 , 尽情欢歌 , 热烈异常 。
尝新节 尝新节是拉祜族人生庆祝收获的节日 , 尝新节期间 , 全寨杀猪煮酒 , 男女老幼休息两天 。节前将谷米收割一部分回家 , 先祭祀祖先 , 然后再正式开镰收割 。
好客习俗 拉祜族是个十分热情好客的民族 。逢年过节 , 都要邀请周围傣、哈尼、布朗等族人民一道来饮酒会餐 , 吃团结饭 。这时 , 全寨大宰牲畜 , 各户都要分一节大肠和几勺鲜血 , 伴以盐巴、辣椒 , 剁细生吃 。拉祜族认为 , “剁生肉”是待客的最好菜肴 。欢宴毕 , 主人还要用芭蕉叶包“份子肉”分送客人带回 。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拼音,哈尼族节日?

文章插图
哈尼族节日?
姑娘节、祭龙(昂玛节)、苦扎扎、“开秧门”节、“十月年”、新米节、“六月年”、扎勒特 。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拼音,哈尼族节日?】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节期二至五天 。节日里 , 还举行各种活动 。如荡秋千等 。到了晚上 , 各村寨草坪上燃起簧火 。青年男女在舞火旁载歌载舞 , 尽情欢乐 。在墨江一带 , 头一年出嫁的新媳妇们 , 聚集在村外讲述着自己的新婚体验 , 严禁男人偷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