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出手!禁止

通过抓取用户日常的使用数据 , 分析得出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喜好 , 进而精准化地提供信息、娱乐、消费等各类服务 。 近年来 , 算法推荐技术为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 , 与此同时 , “大数据杀熟”、流量造假、诱导沉迷消费等不合理应用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烦恼 。
3月1日起 , 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将正式施行 。
算法无处不在滥用问题不断
对于普通用户而言 , 算法摸不着也看不懂 , 却在广泛影响着我们通过各种平台获取互联网信息服务 。 为了打破算法摸不着也看不懂的“黑箱” , 《规定》明确要求保障用户的算法知情权和算法选择权 , 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
《规定》要求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 积极传播正能量 , 建立完善人工干预和用户自主选择机制 , 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影响网络舆论、规避监督管理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
不得实施差别待遇剑指大数据“杀熟”
同样的送餐时间、地点、订单、外卖平台 , 会员却比非会员多付钱;同时同地打同类型车到同一目的地 , 某打车平台曾被用户发现熟客反而收费更高……近年来 , 一些企业利用个人信息搞大数据“杀熟” , 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别定价 , 实行“价格歧视” , 让消费者十分反感 。
国家出手!禁止
文章图片
对此 , 《规定》提出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消费者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 , 应当保护消费者公平交易的权利 , 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 , 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违法行为 。
专家强调 , 《规定》还明确保障用户的选择权、删除权等权益 。 通过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或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 , 并提供选择或删除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 避免消费者被算法“算计” 。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避免被算法所“困”
2020年9月 , 一篇名为《外卖骑手 , 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备受关注 。 文章称 , 在外卖平台系统的算法与数据驱动下 , 外卖骑手的配送时间不断被压缩 。 为避免差评、维持收入 , 外卖员不得不超速、违章 , 遭遇交通事故的数量急剧上升 。
国家出手!禁止
文章图片
据了解 , 互联网平台优化算法主要通过大数据分析算法模型计算出业务经营的最佳策略 , 与此同时 , 与算法相配合的还有一整套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 , 一旦违背部分算法规则 , 则会在考核中失去“优势” , 并可能带来了一些恶性应对行为 。
对此 , 《规定》专门提出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向劳动者提供工作调度服务的 , 应当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合法权益 , 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 。
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梁正:由于机器还在发展阶段当中 , 针对一些劳动工作场景 , 把决定权力交给机器 , 有很大的潜藏的公平性、可靠性的风险 。
确保算法公开透明严防刷量控评影响舆论
在娱乐行业 , 部分流量明星动辄可以拿到上亿甚至十几亿的商业回报 , 明星商业平台无所不用其极地制作话题进行炒作 。 品牌方也深谙此道 , 甚至运用手段刻意制造不同粉丝的矛盾 , 掀起骂战来博眼球、拉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