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有支7人手语团队:提前拿不到稿子,需临场发挥
文章图片
3月22日 , 上海举行第130场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 。 同以往一样 , 现场所有镜头几乎都聚焦于发言席 , 但还有一支镜头对准了站在发言席一侧的手语翻译 。 在同步直播的视频画面上 , 手语翻译占到了整个屏幕的三分之一 , 这个画面比例 , 在以往的常规手语直播中是罕见的 。
从2020年2月22日起至今 , 在市政府新闻办和上海市残联的安排下 , 一支多人组成的手语翻译团队在新闻发布期间每天轮班 , 戴着口罩站立一旁 , 对着直播镜头“解说” , 为上海数万名听障人士提供了实时“观看”疫情发布会的平等机会 , 让这座城市里“沉默的少数”也能及时应对疫情、做好防护 。
目前 , 这支队伍由葛玉红、顾忠、陈伊佳、唐文妍、寇辰珠、郭奕敏、萧亮七人组成 。 某种意义上 , 这一团队的故事 , 也是理解城市温度的另一个维度 。
临场发挥 , 需分清内容主次详略
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密度大 , 时不时还会有很多专业术语和“金句” 。 比如今年3月17日 , 第12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 , 张文宏多次提及CT值、核酸扩增阈值等专业术语 , 观众一时也难以消化 。 不少网友为手语翻译捏了一把汗:这么冷门的词语该怎么表达?
“像CT值 , 我就直接用手指字母拼CT , 然后等专家去解释到底是什么意思 。 比如阈值 , 我就翻译它是一个临界值 , 翻译和它相近的意思 。 ”临场翻译并没有难倒唐文妍 , 已有16年工作经验的她来自上海市残联手语翻译团队 , 也是发布会手语翻译团队七名成员之一 。
不少人以为 , 手语翻译可以提前了解发布会内容 , 才会翻译得如鱼得水 , 其实并不然 。 唐文妍透露:“我们和大家一样 , 都是不了解的 , 具体的稿子我们也是拿不到的 。 当有发布会的时候 , 我们会提前一天或当天被告知 。 最多也就是看到海报上有哪些领导出席 。 ”
文章图片
陈伊佳在手语翻译中
【上海疫情防控发布会上,有支7人手语团队:提前拿不到稿子,需临场发挥】临场翻译会不会有压力?作为疫情发布会的第一批手语翻译之一 , 陈伊佳向采访人员坦言 , 刚开始参加时“心里也会有些没底” 。 比如新冠病毒这个词汇 , 此前大家都没接触过 , 陈伊佳便请教听障朋友 , 收集大部分人的意见 , 最后采用模仿病毒造型的打法:“一只手握拳 , 另一只手五指张开 , 放在拳头后方 , 模拟新冠病毒的样子 , 中间是一个圆球状 , 上面有各个触角 。 ”
“电视画面实时播放 , 如果出现错误将是不可逆的 。 ”成员郭奕敏说 , 必须一边听 , 一边想手势 , 还要一边做好“翻译” , 要不停思考 , 使用简单的手语和便于理解的方式介绍最关键的信息 , 这也是每次手语播报的难题 。
“对我来说 , 发布会压力不大 。 ”团队成员顾忠是一名已有十多年手语翻译经验的“老法师” , 他告诉采访人员 , 发布会手语翻译不求每个词都完整翻译 , 而是需要分清主次和详略 , 比如一些医疗专业术语 , 只需翻译大概意思 , 而像病例或隔离等关键信息 , 需要完整、清晰翻译 。
顾忠是团队中唯一一名男性翻译 , 也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男性手语翻译 。 从疫情暴发初期至今 , 他已参加十几场发布会 。 在他看来 , 与新闻翻译相比 , 疫情发布会要求翻译全程站立 , 时间也更长 , 一场站下来 , 对体力是个很大的考验 。 “有时一场发布会翻译结束 , 腿都僵了 。 ”加上有时天气闷热 , 一场发布会下来大汗淋漓 , 有时甚至感到虚脱 。 他自嘲:“可能是胖了 。 ”
- 上海|上海昨日新增本土“4+977” 市民全部封闭在家?官方辟谣
- saas|疫情期间,互联网诊疗SaaS系统助力医疗机构发力互联网医院
- 上海市|提网速、送流量、推特供套餐! 上海电信抗疫出大招
- 创投|疫情下互联网的新机遇!日本引入会话可视化
- 本文转自:中国吉林网近日|吉林移动数智赋能助力构建疫情防控智慧防线
- 长三角|上海印发5G应用“海上扬帆”行动计划
- 新冠病毒|国家卫健委专家对疫情解读:什么条件下能回归正常生活?这四方面
- 疫情|梁万年:近期疫情频发不等于防疫策略无效
- “上海科技青年35人引领计划”公示百名候选对象,平均33岁,最小29岁
- 本文转自:城市晚报吉林市疫情防控攻坚战进入关键期|20台方舱智能服务机器人“小吉”上岗!紧急支援吉林市第二方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