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科普短视频:用“硬核干货”连接受众与科学

现在 , 在短视频平台上 , 科普很“上头” 。 “玩骨头的卢老师”能够把吃剩的碎骨还原成模型来普及古生物学;“爱科学的吴姥姥”可以用铁锅演示中国天眼 , 用扫帚模拟宇宙射线;“又皮又萌的奇异博士”更将科研实验做成百万次观看的爆款二次元直播……流量与好评“齐飞”的科普短视频与网红科普博主 , 让我们看到科普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 当书中的经典问答 , 变身为短视频中的生动讲述与精彩演绎 , 不仅意味着知识从平面走向立体、科普从纸本书籍走进社交媒体 , 也预示着科普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创新之路 。
但在科普与短视频常态化融合的同时 , 同质化严重、内容垂直纵深度的欠缺、比速度而非比品质等问题逐渐涌现 。 科普视频越来越火 , 如何将受众从“领进门”跨越至“科学素养的提升” , 让科普视频从泛泛而谈转为“硬核干货” , 从单一输出变为多样互动 , 采访人员就此采访了科普博主和相关专家 。
“深耕优质内容 , 是泛知识视频破局的关键”
在传统的观念里 , 与实际生活结合较为紧密的 , 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讲清楚知识点的科学技术更适合在短视频平台传播 , 而艰深、抽象的知识并不适宜在短视频平台生存 。 然而在科技视频创作者“@Lshang001”的视频评论区 , 却是另一番景象:
有人作为航模爱好者向他请教自学方法;有人激动地表示自己的毕业设计和他的实践内容相同;有人为他的火箭“反推”提出改进建议;也有不少网友提出了未来期待……
“@Lshang001”本名刘上 , 目前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大三的学生 。 2020年8月 , 因为自制火箭并成功发射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 。 2022年他又自制了第三代火箭 , 视频一经发布便登上科普视频热搜 。
“3 , 2 , 1 , 点火!”一声令下 , 发射场传来巨大的轰鸣声 , 火箭带着长长的尾烟直上云天 , 宣告着发射的成功!“海南遥感正常”“广东跟踪正常”“河北观测正常”……满屏来自全国各地的呼应声 , 都在庆贺火箭发射的成功 。 这一幕并非发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 而是在刘上的工程实践视频里 。
“随着互联网视频流量红利见顶 , 科普短视频同质化严重、精品匮乏等问题逐渐显现 。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数字媒体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看来 , “观众的兴趣点向‘干货’转变 , 深耕优质内容 , 提高知识生产的专业性 , 是泛知识视频破局的关键 。 ”
刘上并不担心自己的内容同质化:“一般的科普号只是单纯对技术原理进行讲解 , 而我是通过真实具体的工程实践项目来展示 , 更具有吸引力 。 ”
为了能让大家更明白自己制作火箭的步骤 , 刘上在视频中放上了所有的公式原理以及零部件打造过程;为了让观者有更新奇的观感 , 他在火箭上装了摄像头 , 让大家从视频里感受一飞冲天的奇妙;为了整体思路的逻辑完整性 , 他在视频中展示了如何进行飞行数据分析 。 不过因为技术含量较高 , 对受众知识储备的要求较大 , 仍有不少网友表示“看不太懂” , 但这并不妨碍大家去欣赏并沉浸于这一个工程实践作品 。
“平衡火箭航天类硬核知识与公众接受度之间的矛盾是做视频的一个难点 。 ”刘上告诉采访人员 , 一直在想办法降低视频的观看门槛 , 让观众更容易明白其中的技术原理和设计思路 , 或许未来可以尝试增加一些演示动画来更形象直观地展现 。
“很多时候科普不仅仅是科学知识的普及 , 让大家拥有对科学的向往 , 打破对科学神秘遥远的成见 , 将理性严谨的科学思维方式普及观者 , 或许是大量科普视频受众更加需要的 。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陈铭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