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面对“数实融合”这个必答题,中国互联网必须走出舒适区( 三 )


因此 , 中国有远见的互联网型企业 , 必须认清一个逻辑 , 做大必然要做强 , 要做强 , 就要走出现有的规模舒适区 , 在科技研发上大手笔投入 。
实际上 , 从2021年的全年财报上可以看到 , 众多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战略转型 。 比如腾讯 , 2021年年利润为1237亿 , 增长1% , 但全年研发投入519亿元 , 增长33% 。 1%和33%体现出的巨大反差感 , 不仅出现在腾讯 , 也存在于阿里 , 京东、美团等多家互联网企业 。
数字经济离不开互联网 , 要给互联网公司耐心“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 , ”已经是我国社会的共识 。
《“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 , 数字经济是以数据资源为关键要素 , 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 , 以信息通信技术融合应用、全要素数字化转型为重要推动力 , 促进公平与效率更加统一的新经济形态 。
简而言之 , 互联网是数字经济的主要载体 。 发展数字经济 , 需要互联网的支持 , 必然也会为互联网公司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
然而 , 社会上却有一些悲观的论调 , 认为“互联网公司丧失想象力了” 。 甚至 , 有些人把互联网和实体经济放在了对立面 , 认为“强调脱虚向实 , 就是整治互联网 , 尤其是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 。
实际上 , 不论是发展实体经济 , 还是数字经济 , 都离不开互联网的支持 。 其中 , 平台型的互联网企业 , 更起着战略作用 。
纵观全球 , 只有中美两国拥有完整的数字空间生态 , 并发展出了各自的战略型企业 。 无论中美 , 在数字经济的生态体系中 , 战略型企业的生态地位都独当一面 。 过去一年多的中概股暴跌风潮 , 也体现出了战略型的平台企业的健康指数 , 关系着全社会的数字经济的健康 。
事实证明 , 没有“一鲸落万物生”的此消彼长 , 只有明显的连带效应 。 战略型企业小跌、中小企业大跌;战略型企业大跌 , 中小企业塌房 。
随着发展数字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 , “数实融合”从“选答题” , 变成每个行业都要面对的“必答题” 。 而在这个转变中 , 互联网公司的作用还将进一步体现 。
问题的关键在于 , 各互联网公司如何定义自己在“数实融合”大潮中的作用 。
是继续充当一个简单的平台 , 依靠规模获取源源不断的佣金收入?还是成为一个具有技术优势的战略型平台 , 帮助国家在新一轮的数字经济的竞争中 , 补足此前存在的“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结构性问题 。
事实上 , 只要中国的互联网战略型企业拥有成长的雄心 , 有提高国际排名的野心 , 就会选择大力投入研发 。 近两年的财报也显示出 , 在2020年之前 , 中国的互联网头部企业 , 已经在云计算 , AR、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人等专精特新技术上加大投入 。
技术上的投入需要长期坚持 , 它的商业价值几乎不可能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体现出来 。 而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往往是短视的 , 喜欢盯着公司的财务报表 , 看重公司的盈利能力 。 这势必会给公司的决策者带来股价上的压力 。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早就在《创新者的困境》一书中提出 , 市场上的所有技术创新 , 都是以损害短期利润为前提的 。 大公司要想获得突破性新技术 , 必然会面临一系列的艰苦斗争 , 扛住内外部的压力 。
这种压力 , 经常会让企业决策者屈服 , 在创新投入上浅尝辄止 , 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错失一个时代 。 百度就曾因为注重财务报表数据好看 , 而停止了一些创新项目 , 最终成为BAT中市值最小的公司 。 近期 , 随着财报的公布 , 市场上质疑研发投入损害利润的声音更是有多无少 。 比如某证券论坛上 , 就出现了诸如“美团做什么研发”的言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