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索尼是怎么没的( 三 )


而且 , 这位董事会主席兼CEO , 既不会日语 , 也不住在日本 。 他的家在美国 , 而他的妻子等家人在英国 , 于是 , 斯金格以美国为主 , 同时在英国和日本之间飞来飞去 , 一个月只有一周到十天在日本 。
有斯金格这样的领导人 , 还谈什么“索尼风格”呢?

斯金格在索尼干到2012年 , 最终黯然离去 。 索尼娱乐化的转型被证明并不成功 。 这么多年 , 都想不起来哪部电影哪个音乐是索尼出产并成功的 。 索尼全面转化成娱乐公司 , 怎么听都是个笑话 。 索尼公司换掉斯金格 , 就是想要重振老本行电子业 。
在索尼的“斯金格故事”中 , 其实有很熟悉的“杰克·韦尔奇”味道 。 斯金格对索尼的转型 , 很符合当时的企业管理潮流 , 那就是不挣钱的、利润低的部门 , 要么外包 , 要么干脆砍去 。 只保留公司利润率最高的“核心竞争力” 。
在这个过程中 , 公司的传统、风格、市场的真实需求、对社会的影响、对员工的影响等等 , 都无需考虑 , 只要盯紧财务报表就好了 。 就是由于这个原因 , 打着“SONY”商标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少见 。 曾经令索尼自豪不已的电视机 , 不再是“高画质”的代名词 。 索尼甚至放弃了对高端电视机的研发 。
索尼就是这样渐渐从市场中消失的 。 索尼就是这么没的 。 Where is Sony?
很多人慨叹索尼丧失了以往强大的创新能力 。 在这方面 , 如前所述 , 有客观原因 。 计算机时代 , 电子产品容易同质化 , 不像机械或者模拟产品 , 可以有自家技术的“独门秘笈” 。
问题在于 , 在同样的市场、技术环境下 , 照样有苹果手机这样“鹤立鸡群”的产品 。 如果索尼坚持“索尼风格” , 并非毫无机会 。 相反 , 如果放弃“索尼风格” , 在同质化的条件下打价格战 , 由于中国、韩国的产能和技术已经赶了上来 , 这种竞争索尼可说完全没有优势 。 不但没有优势 , 在控制成本、强化销售渠道上 , 索尼只有劣势 。

索尼的衰落 , 可以说是21世纪前后西方企业“脱实向虚”大潮的一部分 。 所谓索尼风格其实就是在“实”方面力争上游、保持卓越 。 如果选择了脱实向虚 , 索尼风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 必然衰落消失 。
更深一层的原因则在于 , 日本这个国家对美国的依赖和顺服 。 由于这种依赖和顺服 , 对美国人带动的潮流 , 日本人不但不会反抗 , 甚至不敢也不会质疑 。 他们从精神上彻底被美国人控制了 。 可以说 , 这是日本依附美国的最大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