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我在阿里旁卖咖啡:今年57,一条街十几个同行( 二 )



姚阿姨的儿子是“咖啡痴” , 她现在这套手冲技艺的老师就是儿子 , 在阿里边上的“不夜橙”开咖啡馆也是儿子的主意 。 现在 , 阿姨会骄傲地说:“我儿子都夸我咖啡做得好 。 ”

有想法就开干 。 一间7平方米的小铺子 , 月租金4000元 , 设备、豆子、装修零零总总投入2万元 , 去年11月 , 姚阿姨的咖啡馆起航 。 姚阿姨的左邻右舍有煎饼果子店、厚蛋烧店 , 还有包子铺 , 也形成着“你借我东西 , 我送你咖啡”的风气 。

邻居很多人喝过姚阿姨的咖啡 。 “她是一个很有生意头脑的阿姨 。 ”开在姚阿姨咖啡馆正对面的巴巴拿花园餐厅的老板娘说道 , 她曾在蚂蚁金服工作了十年 。

姚阿姨的经营天赋从老家开五金店开始 , 当时她是五金店的财务 , 总笑着接待顾客 , 到杭州开店后 , 除了延续之前的经营态度 , 她增加了周末买一送一、会员价等优惠 , 州官第一次光临就拿到了阿姨送的2元优惠券 。 “周末买一送一 , 维护老客 , 吸引新客 。 ”姚阿姨说 。


店门口有张二维码 , 扫码即入姚阿姨的钉钉群 , 里面有293位粉丝 , 大多以阿里员工为主 , 姚阿姨会在群里发消息 , 如之前新增了制冰机 , 她便在群里通知 , 让喜欢喝冰咖的小伙伴来尝尝 。

破次元的阿姨们
姚阿姨原名姚西菊 。 儿子在阿里有花名 , 来杭州前 , 她也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姚远 , 对她来说 , 杭州是个遥远的地方 , 她第一次来到陌生的城市 , 感受不同的文化 。

她觉得 , 开咖啡馆是她的事业第二春 , “不是玩玩的” 。

对待事业 , 她极度认真 。 两本笔记本是她的宝贝 , 一本是“花名册” , 记录着会员的消费档案;另一本是“学习手册” , 记录着她从0到1学习做咖啡的笔记 , 现在这本本子在另一位退休阿姨手中 , 她住在附近 , 是姚阿姨的“徒弟” 。



很多咖啡理论知识 , 儿子会复制给姚阿姨 , 她再“精编” , 工整地写入笔记本里 。

她说 , 现在店里的单品咖啡 , 不看名字 , 也能识别出 。 这全靠前期的机械式训练 , 每天喝 , 直到身体有了咖啡记忆 。

现在 , 她过着跟老家村里不同的跨次元生活 , 在老家 , 很少人喝咖啡 , 鲜有人知道星巴克 。

闲时 , 她会写“一笔字”打发时间 , 在她本子上有句“人生靠自己” , 这是她的座右铭 , 也是杭州这座城市带给创业者的乐观态度 。

在这座城市里 , 像姚远这样的破次元阿姨还有不少 。

前段时间 , 杭州阿姨张春华靠一手打毛线手艺成了“网红” , 作品还在日本银座展出过 。 她的绝活是给棉花娃娃做娃衣 , 织了50年毛衣的她 , 突然连接上00后 , 摇身一变杭州娃圈名人 。

住在杭州良渚文化村一处老年公寓里的那越儿也在退休后发挥余热 , 开了家“随缘瑜伽班” , 年龄最大的学员已经86岁 。 为了提升授课质量 , 她特意在2018年考取了国际瑜伽教练资格证 , 这张证书要求通过200小时的综合考核课程 , 每天的训练时长达到10小时 。

阿姨们以奇特的方式和互联网发生了联系:姚阿姨因为一身冲泡好手艺 , 让自己的咖啡屋成为互联网大厂年轻人的休闲驿站;张阿姨制作的娃衣 , 被一群年轻人放上电商平台 , 成为“娃圈”网购一族的心爱之物;那阿姨开设了瑜伽网课 , 越来越多人通过直播间跟着她舞动了起来 。

阿姨们 , 闪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