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的用户,瑞幸的店

|阿里的用户,瑞幸的店


文/孟永辉
纵然是在流量见顶已然成为一种主流和趋势的大背景下 , 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有人对于流量的执念和迷信 。 阿里和瑞幸 , 便是其中的代表 。 无论是阿里对重回中国电商用户数第一宝座的大肆宣扬 , 抑或是从瑞幸咖啡对门店数量超过星巴克的沾沾自喜 , 我们都可以看出这样一种端倪 。
尽管流量的优势依然可以弥补没有完美故事的尴尬 , 但是 , 如果仅仅只是将流量看成是故事的全部 , 那么 , 这样的故事或许终将以悲剧结尾 。 没错 , 不断有商业上的案例 , 正在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证实着这一点 。 共享单车的败退 , 便是一个最真实的证明 。 我们都知道 , 在那样一个资本野蛮生长的年代里 , 共享单车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之下 , 在流量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 建立了足够强大的规模优势 。 然而 , 仅仅只有流量 , 而缺少完整的商业模式 , 纵然是再庞大的流量 , 都仅仅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看清楚这一点 , 并且开始抛弃以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 , 转而将发展的目光投向了产业互联网的滚滚洪流里 。 拼多多如此 , 腾讯亦是如此 。 相对于以资本和流量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短板 , 产业互联网为我们打开的是另外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 。 无论是产业的深度 , 抑或是新技术的广度 , 我们都可以获得全新的想象力 。
然而 , 那些享受了流量红利的玩家们并不甘心 , 他们依然试图重启流量主导的发展模式 , 试图用流量再度打一个翻身仗 。 如果将这个现象放在几年前 , 尚且有一定的可能性 , 但是 , 如果站在今天这样的时点下 , 我们依然对流量充满着迷恋 , 那么 , 所谓的流量 , 或许仅仅只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文字游戏而已 。
所以 , 阿里的用户 , 瑞幸的店 , 并不代表什么 。 它 , 仅仅只是一场上一个时代的互联网玩家们的游戏而已 , 那些真正开启新的发展 , 并且将目光放置于广阔的产业互联网蓝海里的玩家 , 是不会对这些所谓的数字感兴趣的 。 我们看到的京东对于传统电商数字的淡化 , 我们看到的拼多多对于农业的持续投入 , 都在向我们非常直接地展示这一点 。
盲目地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流量本身 , 恰恰向我们展示出来的是它们对于流量的执念 , 以及对于新的发展方向的漠视 。 长此以往 , 不仅会失去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绝佳窗口期 , 甚至还会再度陷入到规模和效率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覆辙里 。 这是以阿里、瑞幸为代表的互联网玩家之所以会一直无法找到发展突破口的关键所在 。 无论是阿里、瑞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 , 抑或是是它们对于自身发展模式转型的探索上 , 我们都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这一点 。
阿里通过回购股票的方式来维持估价 , 瑞幸遭遇空头公司的做空 , 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 , 仅仅只是以流量为主导 , 仅仅只是以规模和效率为准绳 , 并不能够带来长期且持续的发展 , 只有真正回归产业本身 , 找到自身与产业结合的方式和方法 , 才是获得新的发展 , 打破流量魔咒的关键 。
然而 , 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 它不会像互联网时代那样 , 仅仅只是依靠资本的输血 , 便可以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 它需要的是对产业的持续投入 , 需要对产业的持续布局 。 只有这样 , 才能建立起自身与产业深度且全面的关系 , 才能在流量之外 , 找到全新的发展模式 。
以阿里为例 , 逍遥子通过将阿里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 , 成立了戴珊领导的「中国数字商业」和由蒋凡领导的「海外数字商业」 , 但是 , 调整仅仅只是开始 , 真正使得阿里完成转型的关键并不在于调整本身 , 而是需要真正找到数字与商业真正结合的正确的方式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