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小店经济另一面

疫情下小店经济另一面
文章图片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显微故事 , 作者|杨佳 , 编辑|卓然
跨过长江往南、顺着珠江往下游驶去 , 便是珠三角地区 。 这里和长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圈构成中国经济的引擎 。
其中 , 泛珠三角地区代表的南方经济 , 因地理、文化因素 , 也被看作是小店经济的摇篮 。
这里涌现过许多商业传说:比如是许多知名品牌发源地的泉州、靠着"沙县小吃"招牌称霸全国的连锁巨头沙县小吃、还有以生意头脑著称的潮汕商帮 。
他们靠着一家家店面 , 轨迹遍布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 。
本期显微故事 , 聚焦疫情之下 , 南方热土上的小店 。
在时代沉浮中 , 这些小店主经历过许多磨难:经济危机、工期延误、租金暴涨……可以说时代的灰尘悉数落在了他们身上 。
但这些拥有最顽强生命力的小店 , 以“野火烧不尽”的姿态存活 , 彰显了草根经济的韧性 。
突如其来的疫情 , 不过是这群小店主遇到的又一个挑战 。
小店店主们不会被打倒 , 他们在用自己的韧性 , 对抗危机 , 等待最终的胜利 。 如同此前 , 千千万万次危机一样 。
以下是他们的真实故事:
走 , 到南方去做生意
大部分在川渝的农村少年 , 如果没有走升学之路 , 在成人之后一定会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 。
在亲戚带领南下去学做小生意 , 是大部分人改变命运的选择 , “走 , 到南方做生意去”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暗语 。
高开源也是其中一员 。
2006年 , 24岁的高开源决定离开重庆巫山县老家 , 跟随亲戚去深圳打工 。 他厌倦了在老家农忙时下地种田、农闲时去县城打零工的生活状态 , 也害怕自己没见识 , 导致6岁的女儿像自己一样 , 早早辍学 , 被困在黄土地里 。
第一站 , 高开源来到亲戚在深圳罗湖开的麻辣烫店 , 他从帮厨做起 , 一个月工资2000块 , 做了3年 。
2009年 , 高开源盘下了属于自己的小店 , 主营重庆酸辣粉 , 靠着这间20平米的小店 , 全家人通力接力 , 将家族里留在老家的青壮年依次带到了深圳 。
最让高开源高兴的是 , 女儿在得到良好教育后 , 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 , 成了家里第一个大学生 。
95年出生的查晓康 , 是东莞石排镇一家生产衣架的工厂老板 , 在订单稳定的日子里 , 他的工厂每个月能生产900万个衣架 , 衣架被标上MadeinChina后 , 会入驻全球的商场——在不同国家看见自家生产的衣架 , 是他最自豪的事情 。
疫情下小店经济另一面
文章图片
查晓康与需求方线上视频交谈
现年37岁的四川人胡军也是南下改变命运的一份子 。
初中辍学后 , 胡军跟着老乡来到广州学做衣服 。 广州服装行业里不乏“川军”的身影 , 靠着吃苦耐劳的踏实劲头 , 他们从送货的包公仔一步步做成档口老板、开小工厂 , 实现富足的生活 。
凭借着老乡们的成功样本 , 胡军辗转过流水线 , 也在批发市场扛过包 。 2015年网购飞速发展 , 胡军和朋友商量后在广州增城租下了场地 , 开了一家服装厂 , 第一年就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 , 纯利润超过10万元 。
在这里 , 每一样东西都可以点石成金 , 英雄也不问年龄 。
过去40年 , 发生在南方热土上的小老板故事与城市梦 , 成为了中国商业版图最真实、也最繁荣的缩影 。
大风大浪扛过去
泛珠三角作为经济引擎、开放窗口 , 和世界关系连接紧密 , 对商业的每一次变化都极为敏感、迅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