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服是几代人 正确的五服是几代人


五服是几代人 正确的五服是几代人

文章插图
《红楼梦》的读者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物之间的亲戚关系,因为太繁杂了 。
事实上,古代人的亲戚关系正如《红楼梦》中所呈现的那样,远比现代人要复杂得多,其中有个说法是,只有出了“五服”才不是亲戚关系,那么五服是什么呢?
五服的历史渊源在史学界所发现的诸多史料中,《尚书·禹贡》是最早提到五服概念的,按照各个地方富庶程度和盛产物品的不同,分别划分成了五片区域 。
这些区域每年都会向统治者进献数量不等的东西,比如粮食 。也就是说,五服最初是被用于国家行政区域划分方面的 。
书中曾记载过甸服这个词语,甸服指代的是距离统治者最近的区域,这片区域以统治者为中心,500里为半径,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小区域,分别向统治者缴纳带藁秸的谷物、禾穗、去掉藁芒的禾穗、带壳的谷子、无壳的米 。
随着人口的增多,五服的概念逐渐与九族联系在一起,被人们应用在了家族关系上 。
在古代,五服存在着许多意思,比如其中一个意思就是指自己以及从自己开始往上、往下数四代,有时候五服也指以自己为中心,往上或者往下五代人为一服,五服总共有二十五代人 。
不管五服为哪种计算方式,它都为古代的服丧制度服务,家中有人去世后,其他人就根据与死者的亲近关系穿不同的丧服,按照亲近关系依次递减的顺序分别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丧服 。
一般情况下,死者的子女、配偶等,他们是死者最亲近的人,要穿最丑陋、布料最粗糙的斩衰丧服 。
如果前来吊丧的人与死者的关系超过了五服,那么就不需要穿丧服了,这种情况为五服之外非亲戚的说法提供了前提条件 。
亲戚五服之外的人为什么不能称作亲戚呢?
这跟古代的婚姻制度、家族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
“亲”和“戚”其实指代的是两批人,自己父亲那一边的人称之为“亲”,自己母亲那一边的人则是“戚” 。
由于古代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因此对于古代人来说,“亲”要比“戚”的关系更亲近一点,比如嫁出去的女子如果去世了,那么这个女子的娘家人就与女子所嫁的人家没有任何关系了 。
从这一点上来看,五服之外没有戚是板上钉钉的事情,那么亲呢?
根据古代人对亲疏关系的划分,九代之外的族人已经与本家没多少血缘关系了 。
古代最出名的一个词就是“诛九族”,为什么是九族而不是七族、八族呢?
九族指的是以自己为起点,从上到下各四代人,也就是从高祖到元孙,这些人才是九族,并且九族在很多时候,只是单纯的指父亲那一边的亲族,而不是母亲那一边的亲族 。
这是因为九族之外的族人其实已经脱离了原本的家族,形成了一个新的家族势力,五服在一些区域则指代的是25代人,因此就有了五服之外无亲戚的说法 。
五服的好处虽然古人的五服制度让人十分头疼辈分称呼,但在稳定社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这就导致了一个家族内部不仅有嫡庶之分,而且人口数量众多,形成一套合理的等级秩序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 。
对于国家来说,虽然每个地区都设立了行政部门,但在日常生活中,真正需要依靠的却是宗族内部的规章制度,因为古代并非“依法治国”,而是儒家伦理下产生的人情社会 。
因此如何让以家族为单位形成的社会稳定下来成为历代统治者面临的重大难题 。
而五服制度则成为了划分宗族亲缘关系的利器,可以防止某个家族势力过大,形成区域内的垄断势力,也可以形成一个稳定的小团体,利用孝文化来控制宗族势力 。
从社会层面来说,五服制度也形成了中国奇特的亲戚文化,逢年过节走亲戚成为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在宗族文化下,那些弱势的人们也可以得到强大宗族的护佑,减少了社会不安定因素 。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已经不再依赖宗族来稳定社会稳定了,而年轻人也追求独立和个性化,因此越来越少的人提到五服了,亲人去世后,也不再需要遵守五服制度下严苛的规矩,更为随意 。
【五服是几代人 正确的五服是几代人】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昧地否定五服制度,应该辩证看待其存在的历史价值和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