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镓充电器为何尚未“人手一充”?( 二 )


在大部分消费者的认知里 , 充电器是一款不需要单独购买的配件 , 导致消费者对于充电器的重视程度有限 。 加上氮化镓充电器的成本普遍高于硅基充电器 , 这就让手机厂商很难将其作为手机——尤其是中低端手机的标配充电器 。
“手机是一个高度竞争的行业 , OEM厂商对于成本的控制非常严格 。 要把氮化镓充电器作为手机标配的随赠充电器 , 短期内仍有难度 。 ”耿博说 。
氮化镓充电器为何尚未“人手一充”?】不过 , 手机充电器的供应方式也正在发生变化 。 苹果从iPhone12开始不再标配充电器 。 之后 , 小米也在发布小米11时准备了不含充电器和数据线的标准版 , 和附赠55W氮化镓充电器的套装版 , 两款同价 , 将是否需要充电器的选择权交给用户 。
陈龙扣指出 , 手机厂商对于是否标配充电器有了更加多样化的策略 , 这会令消费者更多地留意自己是否需要那么多的充电器 , 是否需要一款能给多个设备充电的充电器 , 而后者将为氮化镓充电器带来市场机遇 。
对于许多消费者来说 , 接触到氮化镓充电器的契机是手机厂商的推广 。 但是 , 手机厂商利用品牌效应带火氮化镓充电器的同时 , 也让氮化镓充电器更早地进入到价格竞争阶段 , 限制了厂商用于提升用户认知的投入 。
“在手机厂商等‘大买家’的带动下 , 氮化镓充电器这一新生产品 , 提前进入了价格的充分竞争阶段 。 导致相关厂商没有足够的精力或预算去进行产品推广 , 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卖货PK上 , 从而降低了氮化镓产品的用户认知程度与市场接受速度 。 ”陈龙扣表示 。
从可靠性和产业成熟度来看 , 氮化镓器件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 , 很多厂商还在按照硅的标准来做可靠性把控 。
对此 , 耿博为采访人员进行了梳理:从氮化镓的主要产业链环节来看 , 在衬底长外延材料选择上 , 厂商有硅、蓝宝石等不同选择;在技术路线上 , 面向终端设备的厂商一般会采用增强型器件或级联型器件 , 两者的技术路线和方案又有差异 。 在封装层面 , 有的厂商将氮化镓器件集成在一个硅片上 , 有的采用合封方案 。 这也导致了氮化镓充电器在使用标准和上下游磨合方面缺乏一致性 。
陈龙扣也表示 , 氮化镓还处在产品技术持续优化沉淀的过程中 , 在温控水平、成本控制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 。
“到底先有市场接受程度的提升产生的海量订单 , 继而促使半导体器件及材料的成本下降 , 还是先把半导体的成本控制下来 , 再去做市场推广——作为新产品 , 氮化镓的产业上下游之间正处于一种动态发展的状态 , 有待氮化镓供应链企业和品牌方充分合作 , 理顺供应与市场的关系 。 ”陈龙扣说 。
供应链和品牌方需两头发力
对于消费市场来说 , 氮化镓充电器仍是新兴产品 。 无论是供应商还是品牌方 , 都需要围绕氮化镓充电产品的新特质 , 在布局思维和发展策略上进行调整 。
在供应链层面 , 工程师对于氮化镓器件的设计和调试 , 还有一个经验积累的过程 。 如何平衡工艺、成本、可靠性的关系 , 需要供应链企业进一步的探索和考量 。
“氮化镓带来了充电效率和能量密度的改变 , 器件设计的拓扑结构也要一起变 , 控制IC、PCB走线 , 如何降低电磁干扰、纹波干扰等 , 都需要调整 。 产业链企业要通盘考虑系统可靠性、可制造性、成本的关系 , 找到平衡点 。 ”耿博说 , “当氮化镓的制造工艺和设计趋于成熟 , 质量和良率趋于稳定 , 它的成本会更容易被市场接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