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拿什么“保护”空间站?空间安全体系亟待建立( 二 )


应构建并明确中国空间站的“安全区”
去年 , 美国星链卫星两次抵近并危及中国空间站和航天员的安全 , 引发各方关注 。 出于安全考虑 , 中国空间站组合体两次实施了预防性碰撞规避控制 。
随着外空环境日趋拥挤 , 一旦发生在轨碰撞、误解误判或“擦枪走火”等外空事故 , 后果不堪设想 。 “现行国际法并没有空间站安全的专门国际法律制度 。 ”李寿平指出 , 在星链卫星危险接近中国空间站这件事上 , 究竟距离多远属于“构成安全威胁” , 现行法律尚未有明确定义 , 而且 , 要在国际上确立这种制度也十分困难 。 “但是 , 我国应该尽快确立相关制度 , 比如构建并明确中国空间站的‘安全区’ 。 也要注意研究除了采取碰撞规避控制措施外 , 是否还有其他手段和权力 。 ”
李寿平由此提出 , 中国空间站在未来对外开放国际合作过程中 , 以下4个方面值得关注:第一 , 要注意空间站安全的技术设计和制度设计 。 第二 , 要加强空间站行为规范建设 。 空间站未来要开展的国际合作 , 既包括科研合作 , 也会涉及太空旅行等商业层面的合作 , 因此需要提前对进入空间站的行为规范和相关责任制度进行设计 , 也要将相关活动可能对空间站产生的损害和侵权责任制度考虑在内 。 第三 , 要注重外空知识产权的制度设计 。 中国空间站主要基于科研合作建设未来 , 因此要提前构建关于知识产权的形成、保护和应用法律制度 。 第四 , 要注意空间站国际合作模式的探索 。 中国空间站和国际空间站不同 , 因此不一定要像国际空间站那样采用政府间协定类的国际制度 , 但要有我们自己的设计 , 针对不同合作对象、不同合作形式、不同合作手段设计不同的合作模式 。
据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空间站任务总师孙军4月17日介绍 , “稳妥应对空间安全风险”是保障空间站和航天员在轨安全的措施之一 。 同时 , 今年2月以来 , 中国已向全世界公布空间站运行轨道 , 供世界各航天实体进行碰撞预警计算 。
面对太空“撞车”的潜在风险 , “太空交通管理”概念也被多次提及 。 “加强太空交通管理”被明确写入我国第五部航天白皮书《2021中国的航天》 。 据李寿平介绍 , 这一概念最初由欧洲空间法中心法律部原主任、国际空间法学会主席卡伊-乌维·施罗格提出 , 现在在联合国框架下 , 各国正在加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 。 随着空间安全因素增多 , 各方均认为应该在国际外层空间构建一种空间“交通管理”机制 。
【国际空间站|拿什么“保护”空间站?空间安全体系亟待建立】这主要包括两方面 。 一是完善技术 。 外太空“交通管理”也要有定位系统和像“红绿灯”这样的基础管理设施 , 要推动全球共享空间态势感知体系和应急预警机制 。 二是对于空间发射、在轨运行、再入的全阶段管理 , 构建空间活动行为规范 。 “这意味着 , 要建立起一个全面综合的国际空间安全、安保法律机制 。 ”李寿平举例说 , 包括空间物体发射之前是否要发出通知?各国在轨卫星是否要明确登记?卫星因特殊情况需要变轨时是否应提前发出预警?各国航天活动产生的空间碎片是否需要主动清除?等等 。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构建任何有关空间‘交通管理’的法律制度 , 也没有达成任何明确意见 。 美国已经把空间交通管理纳入立法议程 , 但一个国家的立法不足以规制国际空间交通管理 , 体制建设必须要在国际框架下进行 。 ”据悉 , 李寿平隶属的国际宇航科学院 , 已经组织专家进行过两次研究 , 他是参与者之一 , 目前研究报告已提交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进行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