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过一辈子活在父亲苏轼光环下 苏轼儿子苏过的人生经历

作为名满天下的苏轼之子,苏过其实没享受到什么好处 。1709年,苏轼遭政敌陷害,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囚禁京城监狱,此时苏过年仅7岁,随母避居湖州 。

苏过一辈子活在父亲苏轼光环下 苏轼儿子苏过的人生经历

文章插图
【苏过一辈子活在父亲苏轼光环下 苏轼儿子苏过的人生经历】一辈子活在父亲光环下的苏过,曾任郾城知县 。
中国文学史上有“三苏”之说,指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其中以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最高 。其实,除“三苏”之外,还有“四苏”之说,那么第四苏是指何人呢?
第四苏就是苏过,苏轼的第三个儿子 。那么苏过有什么才能,能与“三苏”齐名呢?
一、“我生三十余,忧患恰半生”
作为名满天下的苏轼之子,苏过其实没享受到什么好处 。1709年,苏轼遭政敌陷害,乌台诗案发生,苏轼被囚禁京城监狱,此时苏过年仅7岁,随母避居湖州 。
父亲蒙冤受屈的痛苦,周围人们歧视的目光,都在年幼的苏过心灵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
苏轼一生名动天下,但也多灾多难,自乌台诗案后被一贬再贬,已经长大的苏过总是陪伴着被贬谪的父亲长途跋涉,乃至万里投荒 。
《宋史》记载,“(苏轼被贬)独过侍之 。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 。”
1094年,苏轼被贬广东惠州,苏过写有一首《和大人游罗浮山》的诗,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海涯莫惊万里远,山下幸足五亩耕”,诗中充满了对含冤父亲的安慰之情 。
1097年,苏轼被再贬海南,苏过把妻儿留在惠州与兄嫂住在一起,独自挑着书担陪伴父亲到了更为荒僻的的海南儋州,与语言不通、习俗相异的黎族人杂居 。
1100年,苏轼遇赦北归,次年六月回到常州,历尽沧桑,万里归来仅月余,苏轼便溘然长逝,令苏过兄弟悲伤不已 。
次年,苏过兄弟迁葬父亲于河南郏县小峨眉山,因苏轼遗言有云:“尝爱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 。为了看守父亲坟墓,苏过移家郏县,从此长住在那里 。
在《送伯达兄赴嘉禾》诗中,苏过吟曰:“我生三十余,忧患恰半生......"
二、“心目两自闲,醉眠不惊鸥”
苏过天资聪颖,19岁即中举人,且一生追随父亲,得到苏轼倾心教育,所以苏过诗文成就很大 。苏辙曾称赞苏过说,“吾兄远居海上,惟成就此儿能文也 。”
但受父亲被政敌迫害的影响,苏过年轻时一直没有从政的机会,且从父亲苏轼的身上,苏过也深深感到宦海艰险,所以逐渐养成淡泊的性格和归隐的情怀 。
苏过十分仰慕陶渊明,在郏县苏轼墓旁植湖阴水竹数亩,名曰小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
他在《小斜川诗序》中写道:“偶读渊明……畸穷既略相似,而晚景所得略同,所乏者高世之名耳 。”从此便过起诗酒自娱、耕读教子的隐居生活来,一过就是十年 。
苏过在《次韵渊明正月五日游斜川韵》中写道,“春阴翳薄日,白石俯清流 。心目两自闲,醉眠不惊鸥 。……”被称为苏过诗中最具渊明风神韵致之作 。
不过,苏过的隐居生活并不美好,他躬耕劳作,穷困潦倒,其在《北山杂诗其二》中写道,“扣门但樵叟,束薪求售我......我困亦无几,僮仆行犹饿 。”
三、“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父丧期满后,苏过本可再图仕进,但当时蔡京当权,不准元祐旧臣子弟在京城任职,苏过纵有盖世才华,也被淹没 。
1112年,41岁的苏过,被朝廷任命为太原府监税,掌管太原府商税征收 。
1116年,苏过任郾城知县 。1120年后又闲居颍昌 。
1123年夏,任中山府通判(州府副长官),十二月因事入镇阳(今正定县),得急病死于途中 。苏过逝后,葬于河南郏县苏轼墓旁 。
从苏过仕途经历上看,其三度出仕,其实是步步高升的,想来苏过也是政绩颇为突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尤其对于他作为4年的知县的郾城来说更是如此 。
但苏过入仕过晚,病逝较早,所以没在仕途上取得更高成就 。
当然,苏过是无心为官的,官场对于他是羁绊和牢笼 。初入仕途,苏过赴太原上任,后来写道,“我昔千里上太行,身世飘零如逆旅” 。
对于官场,他的体会是,“我生江海上,性与鱼鸟逸 。端来入世网,竟坐形骸役 。”
苏过文学成就很高,苏东坡曾不无得意地说“过子诗似翁” 。因苏轼号东坡,时人称苏轼为“大坡”,称苏过为“小坡”,是对苏过的最高评价 。
但可惜的是,苏过的文学成就被苏轼巨大的光环所遮盖,不被世人所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