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不出海的日子里 , 少了海风的刀削 , 韩喜球的肤色又白皙起来 。 53岁的她细语轻声 , 笑意盈盈 , 茫茫大洋的万里征途没有在她脸上留下太多印痕 。 可她注定是“海的女儿” 。 作为中国大洋科考第一位女首席科学家 , 她带领团队揭开地球最幽暗的秘密 , 让世人瞥见这个星球最深处的美丽 。
【深海|揭开地球最幽暗的秘密】她和团队在数千米深的茫茫大洋中为国寻找“海底成矿工厂” 。 “人类走向深海 , 就像人类探索太空 , 是为了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 ”韩喜球说 。
向大海更深处去
韩喜球出生在浙江台州一个农民家庭 , 人生选择初看起来中规中矩的她 , 要做一件有些人以为和女子不相干的事 , 她要到大海去 , 到大海的更远处、更深处去 。
2005年 , 我国组织中国首次大洋环球科学考察航次 , 启动了在国际海底区域调查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的计划 。 韩喜球担任了太平洋和印度洋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 , 从此开启了她深海寻“宝”的历程 。
2007年3到4月 , 韩喜球担任“大洋一号”第19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 , 成为中国大洋科考史上首位女首席 。
“我们的航次任务主要是在广袤的海底探矿 , 包括寻找海底‘黑烟囱’ 。 ”韩喜球说 。 “黑烟囱”是海底喷射出来的高温热液在遭遇冰冷海水后 , 迅速沉淀形成黑色金属硫化物矿物的一个现象 , 形似滚滚“黑烟” 。
“那里就是个‘海底成矿工厂’ , 源源不断地生产富金富银的铜锌矿 。 ”韩喜球先后10次担任首席科学家或领队 , 带领团队在国际海底区域发现了12处多金属硫化物矿床(点) , 为新勘测发现的16个大洋海底地理实体命名 。
时间与智慧的较量
在广袤漆黑的洋底寻找到直径只有百米的热液区 , 再精准定位“黑烟囱” , 就像是“大海捞针” , 是一场时间与智慧的双重较量 。
韩喜球至今难忘在西南印度洋首次自主发现“玉皇”热液区时的情形 。 那是2010年5月 , 西南印度洋魔鬼西风带 , “大洋一号”即将返航的前一天 。
当时 , 狂暴的海浪一度直扑到四层高的驾驶台玻璃窗上 。 韩喜球在驾驶台指挥船舶前进的路径 , 船长亲自操船 , 科考队和风浪整整搏斗了4个小时始终没有放弃 。 直到她的对讲机嘟嘟作响:“发现红色热液沉积物了!”“我们发现硫化物了 , 我们取到样品了!”
这是韩喜球第一次带领团队取得重大发现 , 她飞奔着 , 呼喊着 , 尖叫着 , 从四层驾驶台一直冲到甲板层 , “那种欣喜若狂 , 我永生难忘 。 ”而现在 , 面对类似发现 , 韩喜球“淡定”多了 。 她已从一个跃跃欲试的“斗士”成长为指挥若定的“女将军” 。
诗与远方的事业
大洋科考是艰苦卓绝的 , 但在韩喜球眼中 , 丰富多彩的海底世界、如丝绢般华丽的洋面 , 给出海的日子增添了不少诗情画意 。
2017年 , 韩喜球搭乘“蛟龙”号载人深潜器 , 下潜到海底热液区进行近底观测和取样 。 她这样描述亲眼看到的海底景象——数千米的深海海底 , 绝大部分是冰冷的荒漠 , 热液活动区却像一个热火朝天的成矿工厂、生机勃勃的生命乐园 。
在科考任务进展顺利的间隙 , 她也会抽出一点时间 , 观星、赏月、填词作赋 , 以她为主命名的大洋海底地理实体 , 都富有诗意并充满着美好的寓意 。
“我研究地球的脾气 , 研究她的过去和未来 , 像热爱母亲一样热爱地球 。 ”韩喜球说 , 深海开发前必须摸清楚资源的分布情况和环境及生态特点 , 以便科学制定深海开发和环境保护策略 。
- 沉积岩|地球史上最“烫”岩石获证实
- 小行星|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 地球|美媒报道:揭开海王星的神秘面纱
- 为什么说地球不够完美?比地球更好的星球是什么样子?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今天(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中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 我国将着手组建近地小行星防御系统 为保护地球和人类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 地球最终的命运是什么?可能会超出大多数人的想象|翟明国院士
- 本文转自:北青网#感觉良好摄影组好会拍#【请查收#来自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地球靓照#!】“感...|感觉良好摄影组好会拍
- 苹果发布地球日环保成绩单
- Line|揭开马云的遮羞布,做这6件事简直“毁灭”人性,难怪口碑要闪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