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盛世是谁?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所创


开元盛世是谁?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所创

文章插图
公元685年八月 , 一个男婴诞生在了武则天的四儿子李旦的家中 。没有人会想到 , 这个男婴就是后来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一代英主——唐玄宗 。
他风流英武 , 雄才大略 , 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 , 亲手缔造了大唐也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黄金时代——开元盛世 。
唐玄宗的形象我们要是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 , 那就是“风流天子” 。
可是这个“风流” , 是应该理解成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 , 千古风流人物”;或者理解成毛主席的“俱往矣 , 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
那么唐玄宗他是一个风流天子 , 他到底有哪些“风流”之处呢?
第一个 , 事业风流;第二个 , 情趣风流;第三个 , 爱情风流 。
唐玄宗这个人一生当了44年的皇帝 , 此后 , 又当了6年的太上皇 , 所以当时号称是50年太平天子 。在他的统治之下 , 大唐王朝在各个层面都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 。
第一个标志性的成就那就是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 。开元初年的时候 , 当时唐玄宗刚刚当上皇帝没有太久 , 他也刚刚任命了老臣姚崇当宰相 。
有一天 , 姚崇就到唐玄宗这儿汇报工作来了 。姚崇拿着一批郎官的名单来找唐玄宗来了 , 郎官是五品官 , 不是什么大官 , 他找唐玄宗想要问问唐玄宗任命这些人当郎官行不行?
玄宗坐在殿上 , 姚崇在下面就把郎官的名单给宣读了一遍 。宣读完了 , 他就看着唐玄宗 。唐玄宗没反应 , 也不说话 , 看着房梁 。姚崇心里没谱啊 , 怎么皇帝不理我呢?
是不是我念的声音小 , 皇帝没听清楚啊 , 我再念一遍吧 , 又把这些郎官的名单给宣读了一遍 。宣读完再看唐玄宗 , 还是看着房梁没反应 , 这回姚崇心里可没谱了 , 怎么回事啊 , 我哪儿得罪皇帝了?
姚崇刚一退出大殿 , 唐玄宗旁边有个大宦官高力士 , 说话了:您当皇帝也没太久 , 怎么就摆起架子来了呢?人家宰相跟您汇报工作 , 您是行还是不行 , 总得给人家一个说法啊 。
唐玄宗:你不懂 , 我是皇帝 , 我任命他姚崇当宰相 , 我是希望他帮我办事的 , 那这些小事 , 他自己处理就可以了 , 
他遇到大事跟我商量 , 我自然会给他一个回话 , 可是这种小事如果也需要我一一审批的话 , 那我跟他还有什么区别呢?
高力士一听明白了 , 原来皇帝是这么想的 , 这不是不搭理宰相 , 是挺信任宰相的 。
赶紧高力士就出去了 , 找到姚崇 , 到姚崇办公室跟他讲 , 说:姚相公啊 , 你刚才不要多心 , 皇帝的心路历程是这样的 , 他这是任凭您 , 让您放手开展工作 。
姚崇一听也是恍然大悟啊 , 以后办事就更有主心骨了 。那咱们说说这件事为什么就能够反映君明臣贤的政治风气呢?咱们先看看李隆基唐玄宗他这样算不算一个明君 。
他当然是一个明君了 , 别看他只有三十岁 , 是个年轻皇帝 , 但是他识大体啊 , 他知道什么事皇帝该干 , 什么事皇帝不该干 。
他知道要想当一个好皇帝 , 就必须能够信任手下人 , 就必须放权 , 就必须让宰相有一定的权力 。我们说唐玄宗是一个明君 , 他的大臣也是 。
您看姚崇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 , 那是三朝元老啊 , 从武则天时候就开始当宰相的老臣 , 声望那么高 , 可他不欺负年轻皇帝 , 虽然声望很高 , 可他不专权 , 他知道遇事应该请示一下皇帝 。
姚崇是贤臣了 , 高力士也是贤臣啊 。中国古代这个宦官一般形象不太好 , 就是在皇帝和宰相之间整天挑事 , 可是你看高力士就没挑事 , 他是主动沟通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感情 , 这是很难能可贵的 。
所以说他也是一个好大臣 。正因为有这么一种君明臣贤的政治空气 , 自古特别难以摆平的皇帝、朝廷和内宫三者之间的势力才能够摆平 , 才能够和谐 。
所以当时政坛上不仅涌现出了一代英主唐玄宗 , 还有这个千古流芳的贤相姚崇、宋璟 , 甚至还有号称千秋忠义的宦官高力士 。
整个政坛那是群星闪耀啊 , 所以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就 。
第二个标志性的成就是彪炳史册的典章制度 。咱们现在既讲究以德治国 , 又讲究依法办事 。你说社会的进步 , 如果只依靠几个贤君良相的话 , 这是不可靠的 , 很可能就是人在政在 , 人亡政息 。
你只有把这种凝聚着人类智慧乃至人性光辉的政令给它制度化 , 才能使它长期稳定地惠及人民 。
所以唐玄宗那个时代也进行了大规模的典章制度的编纂工作 , 比方说 , 中国最古老的行政法典《唐六典》 , 还有中国最完备的礼仪规章《大唐开元礼》就都是在玄宗时代修成的 。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些典章制度 , 好的政令才可以保证社会长期地稳定地有序地向前发展 , 这是我们说政治领域的第二个标志性成就 。
第三个标志性成就是崇高的国际地位 。
当时唐朝那是绝对意义上的超级大国 。长安也就是全世界的心脏 , 当时有大量的商人、使节、留学生、学问僧等等 , 通过海路、陆路种种渠道汇集到唐朝 , 汇集到长安、洛阳这样的国际性大都市 。
举一个例子 , 大家都知道李白有一首诗叫《哭晁衡卿》 , 他是这样写的:“日本晁卿辞帝都 ,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 白云秋色满苍梧 。”
这个牵动李白的感情让李白都哭了的这个晁衡就是一个日本留学生 , 日本的名字叫阿倍仲麻吕 。
19的时候到中国来留学 , 留学完了就在中国工作 , 在唐朝还当官了 , 一直当到御史中丞 , 相当于咱们现在当监察部长 。
前前后后在中国生活了54年 , 直到73岁的时候就在唐朝去世 。当时像晁衡这样的人太多了 , 所以诗人就有一个文学化的表述 , 叫做“九天阊阖开宫阙 , 万国衣冠拜冕旒 。”
说一万个国家的使节都到唐朝来朝拜唐朝的皇帝 , 这个说法自然是诗话的语言 , 它有它的夸张性 , 那么实际?到底有多少个国家跟唐朝有联系啊?
根据《唐六典》的记载 , 当时跟唐朝有朝贡关系的国家有70多个 , 这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数字啊 。根据现在学者的估算 , 长安的人口有百分之二是外国人 , 那咱们想想这个数字它绝不亚于现在的北京 。
我们大伙儿可能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 , 其实当时更多的人是到唐朝来取经 , 到唐朝来学习典章制度 。
远在西亚 ,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说过 , 知识即使远在中国 , 亦当往求之 。这就叫做崇高的国际地位 。
【开元盛世是谁? 开元盛世是哪个皇帝所创】唐玄宗即位后 , 任用姚崇、宋璟等这些贤臣为相 , 广施德政 , 重视民生 , 百姓安居乐业 , 国威远播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