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的屋顶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

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一样,森严分明 。最高规格的叫做庑殿顶,宋朝时叫做四阿顶,它有一个屋脊和四面坡,常见于顶配规格建筑,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

古建筑的屋顶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

文章插图
中华文化传承了几千年,载体有多种形式,如汉字、诗词、戏剧、建筑等等 。汉字国人会写;氛围刚好时,也能背诵出两句千古绝句;谈及戏剧,《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窦娥冤》等经典剧目均让人耳熟能详 。
唯独说起古建筑,人们脑海中多半会先浮现出"古代的"评价,而后感叹一句"真漂亮",便再无下文 。可见,对于古建筑这一块,许多人知之甚少 。
古建筑的大屋顶等级森严中国古建筑的大屋顶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一样,森严分明 。最高规格的叫做庑殿顶,宋朝时叫做四阿顶,它有一个屋脊和四面坡,常见于顶配规格建筑,明清时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 。
如果再加一层短檐,便可升级为重檐庑殿顶 。故宫的午门、太和殿,都是重檐庑殿顶,足以见这种大屋顶的高贵 。
规格略低于庑殿顶的叫做歇山顶 。它有一个屋脊两面坡,下面接了一个四面坡的庑殿顶,因歇山顶有九条屋脊,在宋朝又被叫做九脊顶 。天安门、武英殿、文华殿都是歇山顶建筑 。
而宫苑中除去这些高贵的"大屋顶"外,最常见的便是悬山顶了 。
悬山顶只有悬山顶的一部分,即它只有一个屋脊两个坡,造型简单,大多应用于公元内的普通房间,比如故宫太监宫女居住的北屋所 。
寻常百姓居住的多是硬山顶,这是中国古建筑屋顶的最低等级 。这种同样是两面坡屋顶,不过硬山顶的侧面屋顶与山墙齐平,并不是如悬山顶一般悬在山墙外面 。
【古建筑的屋顶等级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样式的最高等级是】现存的许多民居古建筑,多是硬山顶 。就算富可敌国如王家大院、乔家大院,也仍旧只能使用硬山顶 。
古建筑的构造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如果抛去古代礼仪因素的影响,屋顶学问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北方多是半地穴模式的建筑 。
所谓半地穴,即是北方冬季寒冷,先人便在地上挖个坑,然后用木架、泥草等物搭建成四面坡的屋顶防风寒 。木架、四面坡,是不是很眼熟?这就是最早的庑殿顶建筑 。
到了南方长江流域,便不适用这种半地穴了 。因为本就南方多雨,凹陷的地穴易积水,根本无法居住 。所以南方的建筑为干栏式建筑,比如河姆渡良渚遗址 。
南方先人将屋子底层架空,可以排水防水 。不过这样一来,屋内就处在一个潮湿炎热的环境,为通风防潮,先人便使用两面坡、两面透气的屋顶,这即是最早的悬山顶建筑 。
作为正统之地的北方多为庑殿顶,自然这种屋顶就被视做高级的象征 。而南方多是悬山顶,则被视作身份低端的规格 。
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屋顶,牵扯到政治后就有了贵贱之分 。等到了明朝后,屋顶差异又进一步得到了扩大 。
明朝时期,番薯的传入使得人口逐年增长,房屋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造成的结果便是北方的木材供不应求 。形势所迫之下,只得另寻出路,砖墙硬山顶建筑应运而生 。
硬山顶屋顶建筑因百姓而生,它作为纯粹的民族,也只能做最低规格 。
不过在这种环境下,烧砖技术越发炉火纯青,导致南方也开始风靡硬山建筑 。
北方则与之相反,北方的硬山大院在后期发生变化,许多都做成了神奇的一面坡,北方降雨量少,这是为了让珍贵的雨水流到自家院子,即"肥水不流外人田" 。
古建筑承载了历史厚重的记忆其实南北方建筑不仅在外部有明显差异,而且在内部也有巨大差别 。北方建筑多为"抬梁式"构造,比如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南禅寺大殿,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两个木构架建筑,是极少的唐朝产品 。
构造内部是纵向的一排柱子,依靠柱子抬起横向的房梁,然后加一排更高的柱子,抬起更高的房梁,再加上檩子,檩子上面铺上一排排的椽子,最后铺上一层层的瓦片 。
这种构造耗费的材料很多,会为室内取得较大的空间,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盛行于北方地区 。
南方建筑多为"穿斗式"构造,即将所有的柱子和梁都穿在一起,排列密集,适用于室内空间较小的建筑 。房顶坡度会更大,跨度却相对较小,多数都是悬山顶,就是南方民居才有的模式 。
其实对于南北方建筑来说,无论是内部差异还是外部差异,最初先人们在建造时,不过是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环境 。
北方的庑殿顶防风寒、单面坡积雨水;南方的悬山顶建筑防潮湿、两面坡透风透气 。
这种差异在古代而言是身份等级的象征,如今看来是取之无尽的财富,古建筑的那一砖一瓦都凝聚了先人的智慧 。
能够在发展落后的古代,建立起富丽堂皇的故宫,远比如今一座座拔地倚天的高楼建筑更能牵动着人们的情绪 。人们遥望古建筑,似乎望见了那时的人们是怎样在生活,这是一种无形之间的传承 。
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像诗词歌赋一样,能够通过人们的口口相传保存下来 。现存的许多知名古建筑,许多都经历过了复原、修葺 。
可是恰是这种不完整性,让人们不管是在南方还是北方,都能感觉到那一份经过历史沉淀的厚重感,这是现代建设无法产生的感觉 。
不过,现代建筑却在用自身的方式延续古建筑的生命 。
近些年来,旅游业前景良好,许多中式民宿应运而生,这些民宿有的浮华世外,有的宁静致远,有的独享方圆,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当地古建筑的影子 。
人们身处其中,虽与真正的古建筑相差甚远,但是那份心境,却有异曲同工之处 。
隔着悠悠几千年的时光,古今文化在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碰撞、传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