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货郎介绍 货郎是什么意思简单

进入奴隶社会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手中有了剩余产品 , 可以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 。随着交换规模及地域的扩大 , 产生了专门走街窜巷从事物物交换的货郎 , 也就是最早的商人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货郎介绍 货郎是什么意思简单

文章插图
进入奴隶社会 , 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手中有了剩余产品 , 可以进行少量的物物交换 。随着交换规模及地域的扩大 , 产生了专门走街窜巷从事物物交换的货郎 , 也就是最早的商人 。
我们知道 , “商”是地名 , 商朝的名称由地名而来 , 盘庚迁镐以后 , 虽然改称“殷”了 , 但习惯上还保留商的称呼 , 殷商并称 , 殷人即商人 。
武王伐纣灭殷 , 建周朝 , 殷遗民过着受压迫的生活 , 既无政治权利 , 又无土地 , 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 , 日久成为殷遗民的职业特点 。
所以说商人的名称(指做买卖的人)出于商人(即殷人) , 成为古代封建社会士农工商“四民”之一 , 而商(业)出于商(朝代) 。
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中 , 商人从出现的那一刻起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 。
在元曲中 , 有“货郎儿”的曲牌 , 最早是沿街叫卖的货郎担为招徕顾客而唱的小调 , 后来演变为民谣 , 最后又再演变为艺人的曲目 。
可见货郎的历史几乎是与封闭的经济和交通成正比的 。现在 , 也只有在山区崎岖的羊肠小道上 , 还可以听到货郎缥缈的铃铛声 。
周作人在《水乡怀旧》里回忆穿行在江南的货郎:“城市里本有货郎担 , 挑着担子 , 手里摇着一种雅号‘惊闺’或是‘唤娇娘’的特制的小鼓 , 方言称之为‘袋络担’ 。
据孙德祖的《寄龛乙志》卷四里说:货郎担越中谓之袋络担 , 是货什杂布帛及丝线之属 , 其初盖以络索担囊橐衒 且售 , 故云 。
后来却是用藤竹织成 , 叠起来很高的一种箱担了 , 但在水乡大约因为行走不便 , 所以没有 , 却有一种便于水行的船店出来 , 来弥补这个缺憾 。”
西南地区并不这样称呼 , 而是直接称其为拨浪鼓 , 似乎没有“惊闺”或是“唤娇娘”来得有诗意 。
这也暗示了一个情色隐喻 , 很多女人 , 往往就是因为产生感情而跟着货郎远走他乡的 。
这铃铛声就像以前镖局走镖时的呼号 , 声音飘过几个山冈 , 在空寂的山野里回荡 。姑娘汉子们放下手里的事儿 , 回家拿点钱 , 就等着 。
货郎这时候就像一个演员似的 , 用喜悦来证明自己带来了好货 。
不外乎是些针头线脑、香烟火柴、毛巾肥皂、铅笔信封、蚌壳油雪花膏 , 一副挑子简直就是一个移动的杂货店 。
最激动的要数上次要货郎带东西来的人 , 他(她)已经盼望了很久 , 梦寐以求的东西终于带来了 , 他们甚至会把货郎——这个小小的生意人 , 视为希望的使者!
就像一个收到情书的人 , 会冲动地去拥抱惊愕的邮递员 。
我们总说人是欲壑难填的动物 , 但这要看人置身的是什么环境 。这些生存在连绵群山中的人们 , 没有膨胀欲望的酵母 , 一个小小的惊喜就会让他们感动很久很久 。
这大概也是货郎始料未及的 。
“山水相连可相望 , 羊肠小道通八方 。肩挑手提卖货郎 , 城乡山水四季忙 。”这首山歌是昔日中国西南地区的交通和贸易情况的真实写照 。
孙犁先生在散文《童年漫忆》里也提及货郎的生活:“在我们那一条街上 , 就有好几户人家 , 以长年去山西做小生意 , 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 而且一直传下好几辈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商人货郎介绍 货郎是什么意思简单】他们多是挑货郎担 , 春节也不回家 , 因为那正是生意兴隆的季节 。他们回到家来 , 我记得常常是在夏秋忙季 。
他们到家以后 , 就到地里干活 , 总是叫他们的女人 , 挨户送一些小玩意或是蚕豆给孩子们 , 所以我的印象很深 。”
在民间观念中 , 只有学无所长的人 , 实在没法了才会去当货郎混饭吃 。其实货郎是非常辛苦的 , 下乡一次少说也是十天半个月 。
这也反映出传统观念中轻视商业的思想源流 。值得一提的是 , 在浙江义乌 , 货郎叫拨浪鼓“鸡毛换糖” 。
义乌人多地少 , 历史上有用可作肥料的鸡毛换取红糖等小百货的传统 , 而“鸡毛换糖”可以说是如今闻名全国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起源 。
当经济的潮流已经漫流到越来越封闭的地方时 , 货郎的肩头 , 不也传递着时代的信息和经济的潮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