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前“按揭”房息在离婚时的归属 婚前“按揭”房孳息在离婚时的归属


婚前“按揭”房孳息在离婚时的归属
婚前“按揭”房孳息的归属 ,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不同的认识 。本文主要通过探究我国婚姻财产立法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轨迹 , 考察大陆法系典型国家的夫妻财产立法 , 从权利与义务一致性的角度 , 讨论婚前“按揭”房孳息在离婚时的归属 。
一、婚前“按揭”房的概念
为了正确理解婚前“按揭”房的概念 , 首先需要明确两个关键的时间点:(一)婚前和婚后划分的时间点;(二)婚前“按揭”购房的时间点 , 即什么时候才算是买了房屋 。对于婚前和婚后的划分 , 在我国现行法律制度框架下比较简单 , 通常情况下结婚需要到民政部门进行结婚登记才被认为是合法婚姻 。男女双方自在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之时可视为婚前与婚后的时间点 。鉴于我国新《婚姻法》不再承认事实婚姻 , 诸如订婚、举办婚礼、请吃喜宴、未婚同居等单纯行为都不具备法律上的意义 , 不能作为婚姻合法成立的证明 。对于后者 , 在购房的一系列过程中到底哪一个才算是“购房”时间点比较困扰 , 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在婚前签订了购房合同 , 付了首付款 , 婚后才进行按揭贷款 , 并办理了产权证 , 哪一个程序可以被认为是婚前购房的时间点呢?有的学者认为判断这一问题的关键是看房价款是在婚前以个人财产支付 , 还是婚后以共同财产支付;还有的认为考虑到购房的目的以及整个购房过程的关联性 , 应当以签定购房合同的时间为购房时间点 。
笔者认为 , 判断是否属于婚前“按揭”房的关键在于“按揭”房财产权的取得时间系在婚前或婚后 。如果财产权的取得系在婚前 , 但婚后才实际占有该项财产 , 其性质仍属于婚前个人财产 。鉴于房屋在法律上属于不动产的范畴 , 根据我国关于物权的登记公示效力 , 购房人真正取得所购房屋所有权的时间点为办理完房屋的过户手续 , 取得房产证之日 。因此 , 认为获得房屋产权证书之日为购房的时间点 。其次 , 房屋产权证上记载的权利人为一人 , 属于一方的个人财产 。在实践中存在有男女双方共同支付了首付款 , 但产权证登记在一人名下 , 后来婚姻关系没有缔结 。此时房屋产权人与另一方形成事实借贷关系 , 应偿还对方支付的首付款 。
三、现行法律对个人财产的规定
现行《婚姻法》第1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 为夫妻一方的财产:(一)一方的婚前财产;(二)一方因身体受到伤害获得的医疗费、残疾人生活补助费等费用;(三)遗嘱或赠与合同中确定只归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四)一方专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应当归一方的财产 。”新《婚姻法》明确了夫妻个人财产的范围 , 即凡属于夫妻一方个人所有的财产 , 一般来说应由其本人管理、支配和处理 , 在离婚时即归其个人所有 , 不再分割 。现行《婚姻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 明确了婚前一方的财产归其本人所有 , 否定了因婚姻关系存续到法定时间转化为共同财产 , 有利于对一方婚前财产的保护 , 维护“一物一权”的基本原则 。但新法对一方婚前财产在婚姻关系存在期间的增值收益 , 当另一方对此收益有贡献时 , 是否享有收益所有权没有明确规定 。
对婚前一方房屋增值收益的归属 , 只有最高人民法院在1993年11月3日《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中涉及 , 其第12条规定:婚后8年内双方对婚前一方所有的房屋进行过修缮、装修、原拆原建 , 离婚时未变更产权的 , 房屋仍归产权人所有 , 增值部分中属于另一方应得的份额 , 由房屋所有权人折价补偿另一方;进行过扩建的 , 扩建部分的房屋应按夫妻共同财产处理 。现行《婚姻法》不再承认夫或妻一方的财产可因法定时间的经历而自动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 , 该条司法解释处理的情形是在一方婚前财产转化为共同财产之前 , 此时任何一方对财产拥有的权利状态并不违背新《婚姻法》的规定 。该司法解释认为 , 一方对另一方婚前所有的房屋进行修缮、装修、原拆原建行为时 , 对于增值部分依法享有所有权 。在以“按揭”作为购房的主要形式下 , 夫妻生活期间一方参与另一方婚前所有的房屋贷款的偿还 , 是否应当享有增值部分的所有权?笔者认为 , 不论是对房屋进行修缮、装修、原拆原建还是偿还贷款 , 都是基于保持房屋的所有权并扩大其交换价值的目的 , 共同经营管理此房屋 。为获得购房贷款 , 购房人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作为按期还款的担保 。如果够房人由于自己的原因不按期偿还贷款或者不偿还贷款达到约定数额 , 银行有权基于抵押权对该房屋折价、变卖、拍卖而优先受偿 。婚后一方承担了另一方婚前按揭房的还款义务 , 对于维持房屋的所有权现状具有积极意义 , 降低了因还贷不力就该房屋行使抵押权的风险 , 应当分享房屋的增值收益部分 。
四、婚前房屋的孳息是否共有
所谓孳息是指从原物中所出之收益 , 分为天然孳息和法定孳息两种 。天然孳息是指依物的自然属性而获得的收益 , 包括果实、动物的出产物及其他依通常使用方法所收获的出产物 。对其归属有日耳曼法和罗马法两种立法例 。日耳曼法采取出产主义 , 即对于原物施以生产手段 , 增加劳动资本的人 , 有取得孳息的权利 。罗马法采取原物主义 , 即对原物有所有权或其他权利的人 , 有取得孳息的权利 , 近代大多数大陆法系国家采取此种立法例 。法定孳息是指依照法律关系取得的收益 , 如利息、租金及其他因法律关系所得之收益 。其权利归属原物所有人 , 即利息由债权人取得 , 租金由出租人取得 。具体到亲属法中 , 则又有不同规定 , 例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77条第二款规定 , 在夫妻共有关系终止前已经产生并且尚未消费的、属于夫妻个人财产的孳息 , 属于共有财产 , 并不分天然与法定之别;瑞士民法典第196条规定 , 夫妻财产所得参与制包括夫或妻的所得及其自有财产 。第197条:(1)所得是指夫或妻在夫妻财产制存续期间有偿获得的财产 。(2)配偶一方的所得尤其应包括:④其自有财产的收益;第206条:(1)如配偶一方对配偶他方的财产的收益、改善或维护作出贡献 , 但未得到相应反给付 , 且于分割之时该财产已有增值 , 则应使其债权与其贡献相符并依财产目前的价值计算;反之 , 如果出现贬值的 , 其债权应与其原付出之劳动相符 。法国民法典则在其第1401条规定:共同财产的组成是 , 夫妻在婚姻期间用来自各自的技艺以及他们的自有财产的果实、孳息与收入的节余共同取得或分别取得的财产 。该条认为 , 夫妻一方自有财产的孳息与收入归入共同财产 , 因此 , 共同财产应当承担因使用这些财产而应当负担的费用债务 。(例如 , 为取得某项自有财产而进行借贷的利息)(最高法院第一民事庭 , 1992年3月31日)德国民法典第1363条第2款规定 , 夫的财产和妻的财产不成为配偶双方的共同财产;前半句的规定 , 也适用于一方在结婚后取得的财产 。但财产增加额共同制终止的 , 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增加额被加以均衡 。它的原则是 , 配偶双方各自的财产不成为共同财产 , 而是继续归各自所有 。在婚姻存续期间取得的财产 , 仍然是取得财产的一方的财产 。但是 , 如果婚姻因离婚等原因而解除 , 就将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获得的财产增加额加以均衡 。
【婚前“按揭”房息在离婚时的归属 婚前“按揭”房孳息在离婚时的归属】我国学者对于婚前财产的孳息归属有不同的看法 , 有的学者认为 , 无论收益属于天然孳息或法定孳息 , 应以双方是否投入了时间和精力来区分 , 投入了的属共同财产 , 没有投入的仍属个人财产 。而有的又认为 , 在婚姻家庭法领域 , 由于夫妻共同财产制的限制 , 婚前财产在婚后所生的孳息虽仍由原物所有人所有 , 但这些孳息的所有权归属于夫妻双方 , 而不是仅归属于原物所有人个人 。史尚宽先生认为 , 原有财产(即婚前财产)的孳息为共同财产 , 特有财产的孳息仍为特有财产 。笔者综合国外立法和学者的观点认为 , 对婚前财产收益的归属 , 不应按收益的性质来区别对待 , 而应按对收益取得是否承担相应义务来划分 。对一方没投入时间、精力的收益如利息、股权分红等应为个人财产;对双方都投入了时间、精力共同经营、管理后取得的收益则应由双方共同分享 。
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 不动产房屋交换价值同时受人为和客观因素的影响 。人为因素表现在夫妻双方共同对房屋进行的占有、维护和装修等 , 并排除他人对建筑物的非法侵害 , 使房屋维持其一般使用价值并优化 。客观方面受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土地价格的变化和供求关系的制约 , 房屋的价值得以变动 , 给购房人带来了一定的收益预期 。尽管受到人为因素和客观方面的影响 , 房屋价值变动的前提条件是房屋的完整健全存在 。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 不论所居住的房产实际上属于一方所有还是双方共同共有 , 夫妻双方均以房屋所有人的意思对房产进行共同管理和维护 。即使是一方婚前购买的房产 , 婚后另一方愿意共同偿还贷款 , 表明其主观是以房屋所有人参与房产的实际维护和经营 , 且对方对此明知并接受 。因此在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尚未解除前 , 夫妻双方对共同居住的房产均投入了相当的时间、精力共同经营和管理 。对于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 , 房产的增值收益孳息 , 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 , 夫妻双方均有获得此收益的权利 。
具体在本案中 , 结婚期间房产的增值收益额为140-100=40万元 , 由双方共同分享该房产的增值收益 。根据物权的登记公示效力 , 房屋的产权没有变动 , 王先生是该房产的合法所有人 , 不因婚姻关系的缔结或解除而发生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