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

经常学生们还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时候 , 我就把自己否定了 。 工作中需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 , 别怕失败、摔跟头 , 你要首先承认不行 , 才有可能行 。
赵志军 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诊断组组长
【医科大学|跟新冠病毒“赛跑” 他要让机器人完成核酸检测】接受采访的两个小时 , 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诊断组组长赵志军 , 总要不时看看微信 。
“不好意思 , 现在是非常时期 , 我得随时了解标本分派情况 , 并快速组织安排检测 。 ”赵志军又总结式地补充一句 , “现在要论严格管理 , 我觉得除了部队就数医疗机构了 , 只要有情况 , 随时准备出发 。 ”
自2020年1月24日凌晨宁夏发出第一份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报告以来 , 截至2022年4月28日 ,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分子诊断组已检测核酸样本106万管 。 赵志军便是这个团队的“主心骨” 。
“殚精竭虑”是44岁的赵志军对过去两年的总结 , 他两鬓的白发记下了每个艰难的检测日夜 。
近日 , 赵志军被科技部授予“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 面对荣誉 , 他神情依旧凝重:“新冠病毒太‘狡猾’了 , 现在还不是能喘口气的时候 。 ”
“每天都面临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
赵志军走路很快 。 这也难怪 , 坐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急筛查的“前哨岗” , 严峻的形势容不得他慢条斯理 。
2020年初建立快速检测体系和应急处置预案的情景 , 赵志军至今记忆犹新 。
“为啥叫新冠病毒?就是因为它是新的冠状病毒 , 它是一个新生事物 。 但它到底会不会传染、怎么传染 , 最开始没人清楚 。 ”赵志军说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 , 由于防护物资匮乏 , 连检测人员的防护服和N95口罩有一部分都是社会捐赠的 , 但这其中有一些物资并不一定符合医疗卫生防护标准 , 还需要靠专业理论和以往的防护经验来发现其中潜在的生物安全风险 。 “那段时间 , 实验室出现污染的情况时有发生 , 必须要考虑优化核酸检测流程并规范操作技术要领 。 ”赵志军回忆道 。
然而 , 彼时大家所理解的防范 , 仅仅是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 。
参照诊疗指南、依靠自身经验 , 赵志军带领分子诊断组在标本接收、病毒灭活、自动化核酸提取、扩增检验及报告发放等方面进行反复研究 , 探索建立起了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范 。 此外 , 他们还与时俱进 , 根据国家政策和疫情发展形势不断提高检测能力 。
“自第一份核酸检测报告发出后 , 我们每天都面临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 。 ”赵志军感慨道 , “在初期 , 我也是摸着石头过河 , 两眼一抹黑、深一脚浅一脚 。 ”
在指导小组成员前 , 赵志军要先自学 , 自己摸索出操作要领 , 然后再传授给他人 。 为了保证实验室不停工 , 他琢磨出许多独到经验 , 诸如针对实验室核酸污染问题 , 将实验室划分为14个监测区域 , 同时建立通风系统以快速消除核酸污染 。 他还把实操“妙招儿”贴在办公室玻璃上 , 很快就铺满了整面墙 。
同时 , 作为分子诊断组组长 , 赵志军还要协助科室主任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急筛查方案、技术流程和质量体系文件的撰写 , 处置各种应急突发状况 。
疫情之初 , 由于送检标本量极大 , 分子诊断组成员每天早晨7点半交接班 , 次日凌晨三四点回家 , 取下口罩 , 他们脸上都是深深的勒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