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农历是快的还是慢点

农历又有夏历、阴历、旧历、华历、中历等称 。因使用“夏正”,旧时多称为夏历,1970年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其年份分为平年和闰年 。平年为十二个月;闰年为十三个月 。月份分为大月和小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其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 。
根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国家标准《农历的编算和颁行》,朔日为农历月的第一个农历日,也就是说每个农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 。每个农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变化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阴历部分 。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的是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归年周期,因此属于阴阳历中的阳历部分 。
基础历法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计量较长的时间间隔,判断气候的变化,预示季节来临的法则 。依历岁、历年、历月,分为星辰历、太阳历、太阴历、阴阳合历 。
总体历法分四种:阴历(月亮历)、阳历(太阳历)、星辰历(北斗历)、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星辰历 。农历,其基础历法规则经历多代逐渐完善形成,其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农历是在夏历(阴历)的基础上融合阳历成分从而形成的一种历法 。农历在民间通常被错误地称作阴历,其实它是属于阴阳合历 。

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农历是快的还是慢点

文章插图
干支纪法
【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农历是快的还是慢点】干支纪元(岁纪摄提)以北斗七星的运转计算月令,斗柄所指之辰谓之“斗建”(古称北斗斗柄所指为“建”) 。如《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 。
这里的“斗”指的就是北斗七星的斗柄 。斗柄循环旋转,顺时针旋转一圈为一周期,谓之一“岁”(摄提) 。“十二月建”是依据“二十四节气”而来的节气月,“十二月建”的划分是以节令为基准,即以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分别作为寅月(摄提格)、卯月(单阏)、辰月(执徐)、巳月(大荒落)、午月(敦牂)、未月(协洽)、申月(涒滩)、酉月(作噩)、戌月(阉茂)、亥月(大渊献)、子月(困敦)、丑月(赤奋若)之始 。干支历以“斗柄回寅”为“春正”(正月) 。
正月,即建正之月,斗柄回寅为春正,春正所在的月份即正月;建正(正月)是岁纪摄提论十二月建的概念,后经演变亦用来指其它历法的首月 。十二月建分别为:正月建寅、二月建卯月、三月建辰…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 。干支纪月以寅月为正月,斗指寅时阴阳转换,阳气升发,万物更生,寅月是干支历首月 。干支纪时以子时为起始,依据太阳运转计算日,太阳新生于子,子时是一日之中首个时辰 。
融合演变
农历是在阴历(夏历)基础上融合了阳历成分的一种阴阳合历 。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加入干支历“二十四节气”成分,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 。所以,农历既有阴历又有阳历的成分 。
与阳历年固定在365天或366天不同的是,阴历年相比阳历年在天数上有时会相差大约10~20天 。为了协调回归年与朔望月之间的天数,于是产生了阴阳历,即农历 。方法是在历法中通过合理的置闰法,如“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加上7个闰年 。农历的平年为12个月平均有354.3672天,而闰年比平年多一个闰月,因此平均有383.8978天 。)使得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 。因此这种历法既与月相相符,也与地球绕太阳周期运动相符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