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隐私、服务与牟利:信息时代的个人数据危机

软件|隐私、服务与牟利:信息时代的个人数据危机


以前听过一个段子 , 就是一个人在网上留各种信息的时候 , 都会留一个自己的姓加上信息收集者的信息 , 比如说 , 如果在建设银行填什么信息 , 他留的信息就是张建设 , 在万科买房留的信息 , 就是张科万 。 这样当有骚扰电话一打进来 , 一开口 , 说:“请问您是张科万先生吗?”这样 , 他就知道 , 万科售楼部把他的信息给卖了 。
虽然是一个段子 , 但是也反应了大家对于个人信息被出卖 , 隐私被侵犯的不满 。 毕竟是信息时间 , 网络平台收集各类用户的隐私信息 , 为了为用户提供更加良好的服务 ,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事情 , 但是在资本逐利的本质之下 , 这种收集逐渐变了味 。
就比如 , 使用打车软件本来就是为了方便自己服务的 , 记录一些个人常用的目的地 , 方便每次输入 , 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 但是 , 收集用户的消费能力情报 , 并据此“看人下菜碟”、“大数据杀熟”这就是触犯人们底线的事情了 。 但是 , 目前法律并不能管到这一点 , 即使被投诉了 , 无非也就是退点钱而已 。 而且即使退了钱 , 也未必会有好的结果 。

【软件|隐私、服务与牟利:信息时代的个人数据危机】就好像有人春节结束之后 , 上班打车被收了3块钱的春节服务费 , 投诉了之后被退了回来 。 但是从此之后 , 这个人每次打车的时候 , 平台都会友好地提示他:现在是用车高峰期 , 建议您增加15%的调度费 。
平台“店大欺客”的事例多了 , 就给我们的立法提出了一个问题 。 该如何监管平台的权力?
显然 , 如果任由平台随意制定规则的话 , 那么平台必然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 会在精准地分析后 , 将价格提高到用户能接受的最高限 。
现在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 , 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用户隐私保护法案 , 要求信息使用方不得泄露用户的隐私 。 但是在笔者看来 , 光对用户的数据进行保护是不够的 , 不泄露并不代表不会被滥用 。
因此 , 对于用户数据的使用相关算法应该被监管起来 。 建议的方法如下:
1、明确需要保留各类用户数据的互联网应用应具有的资质 , 比如说 , 保存并使用用户身份证号的应用 , 其所属企业应具有一定门槛 , 例如说实缴注册资金应达到一千万之类;
2、应用使用用户数据 , 应当向监管部门备案 , 例如打车软件 , 申请记录用户定位信息 , 用于为用户提供打车服务 , 任何超出备案范围的应用 , 均应视为违法;
3、数据的使用范围 , 应当在软件开发人员的工作区进行公示 , 软件开发人员应拒绝并举报公司不当使用用户数据的行为 , 监管部门应当对此进行奖惩 。
总之 , 随着时代的发展 , 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大数据是一种战略资源 , 然而相关的立法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发展 。 因此 , 我们需要加快对于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的立法工作 , 从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