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天舟四号任务五大看点

天舟四号肩负什么重要使命?
天舟四号任务是中国空间站开启建造阶段的揭幕之战 , 也是全面完成中国空间站建设、实现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关键之战 , 将为稳步推进我国空间站工程任务、打造国家太空实验室奠定坚实基础 。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货运飞船系统主任设计师杨胜介绍 , 作为空间站的地面后勤补给航天器 , 天舟货运飞船采用型谱化方案 , 设计了满足不同货物运输需求的全密封、半密封半开放、全开放3种货物舱模块 , 与通用推进舱模块组合形成全密封货运飞船、半密封半开放货运飞船和全开放货运飞船3种型谱 。
“天舟四号货运飞船为全密封货运飞船 , 是现役货物运输能力最大、在轨支持能力最全面的货运飞船 。 ”杨胜说 , 它承担着为神舟十四号乘组提供物资保障、空间站在轨运营支持和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的使命 , 停靠空间站期间将实施货物补给、推进剂补加 。
为空间站带去哪些“大礼包”?
为保障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 天舟四号携带了哪些“大礼包”?杨胜介绍 , 此次任务中 , 天舟四号装载了航天员系统、空间站系统、空间应用领域、货运飞船系统共计200余件(套)货物 , 其中包括货包货物和直接安装货物 , 携带补加推进剂约750千克 , 上行物资总重约6000千克 , 将为神舟十四号乘组3人6个月在轨驻留、空间站组装建造、开展空间科学实验等提供物资保障 。
为保证货物安全快递到“太空之家” , 天舟四号采用货包、支架、贮箱等多种货物装载方式 , 货物种类、数量可根据空间站需求动态配置 。 同时 , 还具备承担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并网供电以及空间站遥测、数据传输支持、空间科学实验等任务的支持能力 。
值得注意的是 , 天舟四号有更为人性化的设计——根据航天员乘组的在轨使用意见 , 为了查找货物更加方便和直观 , 天舟四号通过标签和提手的色彩设计 , 增加了货包色彩标识;为方便航天员在轨操作 , 天舟四号开始为适配板和对应货架增设搭扣带 , 实现便捷防漂;为便于收纳存储 , 对货包内的缓冲泡沫进行分块小型化优化设计 , 并增加气柱缓冲方案以减重 。
如何“万里穿针”精准实现“太空之吻”?
要在茫茫太空中将“时鲜货”送达 , 天舟四号需“万里穿针” , 与空间站精准、安全、可靠对接 , 实现“太空之吻” , 这对货运飞船的对接机构是一场考验 。
承担对接机构分系统研制的航天科技集团八院相关设计师介绍说 , 我国空间站的建造犹如“搭积木” , 而连接起各个舱段的“关节”正是对接机构 。 在对接机构设计之初 , 设计师就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空间站建造需要适应8到180吨各种吨位、各种方式的对接 。
对接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对接能量 , 给对接机构的缓冲耗能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为了让两个重量级的航天器在对接时可以“轻盈优雅” , 设计师们通过大量的技术攻关和方案论证 , 系统性地提出了可控阻尼的控制思路 , 通过缓冲等措施 , 既不影响捕获性能 , 又可以抵消撞击的能量 , 突破了这项关键技术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有何变化?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已是一对“老友” 。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邵业涛介绍 , 本次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与天舟货运飞船第四次携手奔赴太空 , “太空快递小哥”与它的乘客已十分默契 , 火箭总体技术状态也趋于稳定 。
为满足未来空间站的运营需求 , 由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七号遥五运载火箭对发射前的流程进行了优化 , 将测试、发射周期减少4天 , 由原来的31天缩减到27天 , 这也是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在一个月内完成测试、发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