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力学如何导致基因突变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
近日 , 科学家表示量子力学可以解释基因突变的原因 , 并首次通过计算机建模 , 探究出量子力学如何导致基因突变 。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力学如何导致基因突变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GettyImages/iStockphoto
脱氧核糖核酸(DNA)携带有合成核糖核酸(RNA)和蛋白质所必需的遗传信息 , 是生物体发育和正常运作必要的生物大分子 。 DNA能够以极高精度进行大量复制 , 但这一过程也可能出现错误 , 并导致基因突变 。 这一突变在给人类带来多种疾病的同时 , 也促进了丰富的生物世界 。
19世纪50年代 , 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 , 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 , 将遗传研究深入到分子层次 , “生命之谜”随之被解开 , 人们开始清楚了解遗传信息的构成与传递途径 。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力学如何导致基因突变】DNA双螺旋结构由两条链组成 , 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 如同螺旋式上升的楼梯 , 而这些楼梯的“台阶”正是氢键 。 DNA分子的两条链之间通过氢键结合 , 即通过一种称为质子(氢原子的原子核)的亚原子粒子所提供的粘合剂 , 将被称为碱基的分子连接在一起 , 以保持双螺旋结构的稳定 。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力学如何导致基因突变
文章图片
DNA双螺旋结构与形成该结构的4种碱基
形成稳定螺旋结构的碱基对中有4种不同碱基 , 分别为: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胞嘧啶(C) 。 双螺旋模型不仅表明了DNA分子结构 , 还提示了DNA复制的机制:由于腺嘌呤(A)总是与胸腺嘧啶(T)配对、鸟嘌呤(G)总是与胞嘧啶(C)配对 , 这说明两条链的碱基顺序是彼此互补的 , 只需确定其中一条链的碱基顺序 , 就可确定另一条链的碱基顺序 。
通常情况下 , 碱基遵循着严格的配对规则(A与T、C与G配对) , 但如果氢键的性质略有变化 , 就可能导致前述配对规则被打破 。 如果该过程发生在双链断开前 , 就会导致碱基配对错误 , 引发基因突变 。 虽然克里克和沃森此前做出过预测 , 但直到今天 , 通过复杂的计算建模 , 科学家才得以准确地量化这一过程 。
此次 , 来自英国萨里大学勒沃休姆量子生物学博士培训中心(QB-DTC)的物理学家与化学家借助复杂的计算建模 , 表明前述基因突变(即DNA复制错误)可能是由于量子力学导致的 。 团队使用了一种开放量子系统(openquantumsystems)方法 , 来确定可能导致质子在DNA双链之间跳跃的物理机制:基于量子物理学中的隧穿效应 , 质子才得以跳跃 。 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旗下期刊《通讯-物理》(CommunicationsPhysics) 。
本文转自:澎湃新闻近日|科学家首次发现量子力学如何导致基因突变
文章图片
图片来自《通讯-物理》(CommunicationsPhysics)
据了解 , 量子隧穿效应是指在某些特定条件下 , 微观粒子“穿越”原本无法逾越的势垒阻碍的现象 。 要理解隧穿 , 可以把势垒想象成一座山 。 一个自身能量小于山峰势能的微观粒子位于山的左侧 , 按照经典世界的常规经验 , 这个粒子绝对爬不到山的右侧 。 但过段时间再去观察粒子 , 可能会发现它“穿山而过”抵达了右侧 , 这种现象就是量子隧穿效应 。 隧穿效应也是现代电子学技术的基础之一 , 比如扫描隧道显微镜就是根据隧穿效应原理所制成 。
萨里研究小组表明 , DNA双链之间氢键的变化比此前认为的要普遍得多 , 其发生概率约为万分之1.73 。 也就是说 , 质子可以相对轻易地跳跃到到双链的另一侧 , 即从能量壁垒一侧的位置跃迁到另一侧 。 如果这恰好发生在DNA复制过程的第一步 , 即两条链被断开之前 , 那么错误就会通过细胞内的复制机制 , 导致DNA错配 , 即一条链上的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相应的碱基不互补 , 甚至发生突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