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造节」的品牌没有未来?|营销观察

文|王凤至
编辑|王小坤
短视频重构内容消费习惯 , 动辄5分钟、10分钟的TVC广告如今倒是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
五四青年节记录年轻人 , 母亲节讲述女性话题 , 在这两个最易向主流价值观靠拢、人群更聚焦、品牌方过往都要绞尽脑汁讲故事的营销节点 , 今年却没出现什么太有影响力的传播案例 。
一些互联网或者品牌从业者可能会下意识反驳 , 过去一周还是看到些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品牌短片 , 比如莫言写给年轻人的信《不被大风吹倒》 , 或者是从名字聊到女性自我的《她的名字》 。
排除从业者本身所处圈层在信息接收层面的针对性 , 其实上半年这两个营销节点没有出现刷屏级的破圈传播 。
以《不被大风吹倒》为例 , 「莫言」的百度关键词搜索指数在5月4号达到近一个月内峰值后迅速回落 , 整体同比增长在88% , 而「B站」的关键词搜索指数在月内几乎持平 , 没有出现明显变化 。
这本身代表了一种变化:互联网公司还有精力去「做话题」 , 但对大部分传统行业或消费品牌来说 , 在重要节日营销节点上发声更多是一个「标准动作」 , 拼创意内容刷屏不如在转化的效果层面多下功夫 。 在渠道和流量更分散的当下 , 与其在所有人都瞄准的营销节点上博关注度 , 像互联网平台一样「造节」或也是品牌发展的未来趋势 。
节日营销 , 没有爆款一位品牌传播从业者曾和品牌主理人谈到 , 其实在策划日常事件或者话题时 , 热搜和话题曝光量不完全取决于内容本身 , 涉及更多流量合作层面的问题以及偶然因素 。 因此 , 复盘传播效果经常会被用作「汇报」的成果更多来自于 , 内容是否引发了自己身边不同圈子的讨论 。 “简单来说就是 , 朋友圈里和你工作没有直接关联的人 , 也知道你在说什么、与你互动讨论或者主动转发 。 ”
如此看来 , 刷屏爆款这个「最高级」虽然在上半年的节日营销中缺位 , 但从「附近」这个范围的讨论度来看 , 还是有具备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值得观察 。
根据品牌主理人不完全统计 , 今年有超过20个品牌或自主、或联合第三方 , 在五四青年节推出态度广告片或主题曲等视频内容(有一定传播度 , 且单纯发海报、文案等物料的品牌未统计在内) 。 而母亲节上线态度短片的品牌数量则更多一些 , 大多配合了具体的产品优惠及促销活动 , 为内容吸引而来的流量提供转化出口 。
品牌主理人挑选了4类相对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简要分析 , 试图呈现今年节日营销的一些趋势 。
首先 , 是互联网平台派的代表 。 B站因其独特的社区和用户属性 , 在过去两年中几乎是五四营销的话题中心 , 当然《后浪》和《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两支视频也相对引发了一些争议性讨论 。 某种程度上来看 , B站今年的《不被大风吹倒》邀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以书信体的形式对话年轻人 , 是选择了一种更平和、稳妥的内容方向 , 给受疫情等内外部影响而感到迷茫、困惑的青年群体以鼓励 。
不会「造节」的品牌没有未来?|营销观察
文章图片
图源官方
话题及内容角度尽管略显「中庸」 , 但不会出错 , 这也是当下大部分互联网企业在节日营销中的一个共性 。
其本质在于 , 当平台迈过依靠破圈实现翻倍式增长的阶段 , 于内容营销中再制造撕裂感或者冲突 , 对实际的用户增长已没有太大助力 , 且品牌价值观容易受到冲击 。 找到用户群体偏好的「最大公约数」 , 是公众型公司规划议题及内容时需要考虑的基础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