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3台CT机就有2台来自北京,疫情下GE医疗的快速应变能力从何而来?

每3台CT机就有2台来自北京,疫情下GE医疗的快速应变能力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GE医疗的「全面国产」 。 文|翁丽君编辑|Lina来源|数字时氪(ID:digital36kr)封面来源|企业官方
2020年1月 , 新冠疫情期间 , 用于肺炎影像学诊断的CT扫描设备需求量暴增 。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之初 , GE医疗的一台深度天眼CT机被要求在两天半时间内下线并从北京运到武汉 。 根据资料显示 , 一台GE医疗的CT机设备需要6000个零部件 , 生产和出厂需要2到3周才能完成 。 在国际空运运力不到原先的50%的2020年1月 , 这一任务绝难完成 。 “当时雷神山医院要求我们的深度天眼CT机两天半到场 , 在没有封顶的时候设备就要装进去 。 如果没有国产化 , 这个速度是完全做不到的 。 ”采访中 , GE医疗中国供应链总经理陈和强向36氪感慨道 。 作为最早植根中国的全球医疗设备巨擘之一 , GE医疗自1979年开始在中国正式开展业务 。 1991年 , GE医疗与原航天部和卫生部在北京合资成立了GE在中国的第一家合资企业-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 。 到今天 , 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已发展成为GE全球最大的影像设备制造基地 , 覆盖CT、X光机、手术机、乳腺机等数十款产品 , 供货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全球每3台GE医疗销售的CT扫描设备 , 就有2台产自北京 。
每3台CT机就有2台来自北京,疫情下GE医疗的快速应变能力从何而来?
文章图片
「全面国产」战略陈和强告诉36氪 , 在过去的40多年的时间里 , GE医疗持续开发本土供应链、壮大本土研发团队 , 不断推进「全面国产」战略 。 供应链全面国产绝大部分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初期 , 不可避免会经历在成本因素驱动下探索本土化的过程 。 在走过了“平价替代”时代后 , GE医疗深刻解析中国市场需求 , 敏锐洞察到行业趋势 , 一方面积极布局从产品到零配件的全面国产计划 , 另一方面 , 培养并扶持本土供应商 , 进一步推进供应商走向国际化和世界一流品质 , 从而推动从点到面的供应链全面国产 。 陈和强表示 , GE医疗要求自己的供应链制造与供应的品质必须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 因此 , 要实现国产化 , 必须首先推动供应商的国际化和品质提升 , 帮助他们从小公司变成国际大企业的关键零配件的供应商 。 “在这过程中 , GE医疗通过将精益的管理方法和百年的专业沉淀分享给上游供应商 , 在带动供应商提升效率的同时 , 又提升了供应商水平从而服务更多的客户 , 把整个中国的医疗器械制造水平提高上来 。 ”陈和强说 。 目前 , 在GE医疗北京影像设备制造基地 , 其生产的医疗设备零部件 , 国产化率已经达到85% , 一些主导产品甚至超过这个比例 。 在无锡 , GE医疗用了25年的时间在长三角打造了一个以无锡工厂为圆心、200公里为半径的供应链同心圆 , 带动并培养了300多家在超声和生命关爱设备领域领先的上游供应商 。 深刻洞察中国市场需求 , 打造中国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团队「供应链国产化」的下一步 , 则是针对中国市场需求 , 提供定制化产品研发 。 目前 , GE医疗中国的研发和应用工程师团队超过千人 。 陈和强表示:“全面国产简单的说就是从经济型到高端产品 , 全系列、全链条等维度为中国客户提供贴合中国市场和病患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 。 ”这种全面国产不仅体现在生产研发上 , 还有GE医疗针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本土化定制功能 。 陈和强告诉36氪 , 雷神山医院用的深度天眼CT所具备的“AI自动定位系统”“隔室操作功能”的开发就是完全基于中国的临床需求 , 而研制的 。 疫情爆发初期 , 肺部的CT检查也是临床判据患者是否新冠肺炎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 而在医疗机构投入大量CT机后 , 如何避免医患接触、减少交叉感染风险成了问题 。基于这个痛点 , GE医疗本土团队开发了隔室和远程等相应功能 , 并且迅速投入市场验证 , 大幅提升了检查效率 , 并降低了医患交叉感染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