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是形容管仲鲍叔牙的友谊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人才,处处让着他 。两人在南阳合伙做生意,年底分红,管仲背着鲍叔牙多贪多占,以为鲍叔牙不知道 。其实鲍叔牙心里明镜一般,但是知道他家穷,多拿点是为了孝奉老母,能理解,看破不说破 。

管鲍之交是形容管仲鲍叔牙的友谊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

文章插图
管仲和鲍叔牙从小就是好朋友,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个人才,处处让着他 。两人在南阳合伙做生意,年底分红,管仲背着鲍叔牙多贪多占,以为鲍叔牙不知道 。
其实鲍叔牙心里明镜一般,但是知道他家穷,多拿点是为了孝奉老母,能理解,看破不说破,日子一样过,对他一如既往的好 。合伙生意没干多久倒闭了,管仲给鲍叔牙打了工 。
干了好几年,管仲还是那么穷,也没给鲍叔牙赚下多少钱 。鲍叔牙也不认为管仲能力不行,而是觉得人要想成功是需要机会的 。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上天 。没在风口,是龙得盘着,是虎得卧着,管仲就是一条潜龙 。
管仲一看在鲍叔牙这里没发展,于是参了军,想在前线上一刀一枪,搏个封妻荫子,打了三次仗,当了三次逃兵 。鲍叔牙也没说管仲是胆小鬼,而是认为他放不下家里八十岁老母,战死沙场的话老母没人养活 。
齐襄公四年,鲁桓公和夫人齐姜来到齐国访问,齐姜是齐襄公亲妹妹,两人很早就有不伦之恋 。
齐姜出嫁后,这份情就断了 。再次重逢,死灰复燃 。鲁桓公知道此事后大怒,骂了齐姜一顿,齐姜于是告诉了齐襄公,请哥哥为她出气 。
齐襄公就请鲁桓公吃饭,在酒席上把鲁桓公灌醉,然后让心腹大力士彭生抱着鲁桓公上了车 。
由于抱得太用力,鲁桓公下车就没气了 。鲁国人知道后,愤怒谴责齐襄公,让他给个交代,齐襄公就把彭生灭了口,向鲁国道歉 。
齐襄公杀了鲁桓公,就跟齐姜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但是亲兄妹一起生活,毕竟不是事儿,所以齐襄公总觉得有人在背后说他坏话,于是杀了好几个无罪之人,还在朝堂上公然欺侮大臣 。齐襄公两个弟弟生怕惹火烧身,纷纷走为上策 。
二弟姜纠母亲是鲁国人,管仲和召忽辅佐;三弟姜小白母亲是卫国人,鲍叔牙辅佐 。一帮人一看事态不对,管仲召忽带着姜纠跑到了鲁国,鲍叔牙带着姜小白跑到了卫国 。
八年之后,齐襄公被叔叔姜无知杀死,姜无知又被国人杀死,齐国一时无君,大族高氏和国氏就想另立新君,出逃在外的姜纠和姜小白成为唯二人选 。
姜小白从小就跟高氏家族的高傒关系好,高傒遂派人悄悄去卫国通知姜小白,让他赶紧回来继承君位 。鲁国人听说齐国无君,一面派兵护送姜纠回国,一面派管仲带一支队伍,半道截杀姜小白 。
管仲顺利截住姜小白,并且一箭射中姜小白腹部,姜小白翻身落马 。管仲以为姜小白死了,派人火速通知鲁国 。鲁国人听说姜小白死了,就放缓了护送姜纠回国的速度,磨磨蹭蹭,六天之后才进入齐国境内 。
没想到姜小白根本没死,管仲“恰好”一箭射中了他腹部的衣带钩 。骗过管仲,姜小白乘坐辒车(可以卧息、四面有帷帐的车 。乘坐这种车是为了保密起见,防止有人看到姜小白还活着 。)
【管鲍之交是形容管仲鲍叔牙的友谊 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疾驰,火速回到齐国,在高氏和国氏的辅助下,顺利成为国君,是为齐桓公 。齐桓公派兵把鲁军打败,把鲁军归国之路截断了 。然后给鲁国国君写信,姜纠是我兄弟,不忍心杀,你们给我杀了 。
管仲召忽是我的仇人,我要把他们剁成肉酱,你们给我送过来 。否则我就要杀入鲁国 。鲁国人怕了,杀了姜纠,召忽自杀,管仲被装进囚车,送往齐国 。
召忽为啥自杀?因为春秋时期有个规矩,“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士大夫是有耻感的,不能接受刑罚,这是对他莫大的羞辱,会被天下人嗤笑 。
因此他们犯了罪,一般都选择自杀,自杀可以保全最后的尊严 。管仲为啥不自杀?因为鲍叔牙给他通风报信了,你死不了,不要怕 。
齐桓公本来准备杀了管仲,但是鲍叔牙拦住了 。您要是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足够了 。
如果想称霸天下,没管仲不行 。齐桓公听了,于是鲍叔牙给管仲通风报信,管仲知道死不了,于是被装进囚车,送回国内,鲍叔牙亲自前往齐鲁边境的堂阜迎接 。
兄弟相见,分外眼红,鲍叔牙给管仲解脱枷锁,两人开怀畅饮 。至今此地都有夷吾亭,便是为了纪念鲍叔牙给管仲解脱枷锁 。
管仲回到齐国,斋戒沐浴,焕然一新,养足精神,方才拜见齐桓公,齐桓公任命他为宰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
管仲后来逢人便说:“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其实他之所以甘心“幽囚受辱”,并非“不羞小节,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皆因鲍叔牙给他在齐桓公跟前求了情,知道自己回国不仅不会被剁成肉酱,还会得到重用 。
如果召忽也有鲍叔牙这样的朋友求情,也不会自杀 。所以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
管仲当了宰相,鲍叔牙给管仲打下手,鲍氏家族很快成为齐国几大家族之一,跟高氏、国氏、田氏、晏氏齐头并进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田常欲作乱於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 。”
鲍氏俨然成为仅次于高氏和国氏的大家族 。“子孙世禄於齐,有封邑者十馀世,常为名大夫 。”
因此“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多为“称美”之意 。意思人们不夸管仲牛逼,而夸鲍叔牙慧眼识人 。
最后说个问题,既然鲍叔牙跟管仲是铁哥们,为啥他俩不辅佐同一个人,而要辅佐敌对的两个人?难道不明白“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道理?
既然处于敌对双方,便难免互相厮杀,这样不怕破坏了兄弟之情?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大家族中很常见,用投资学术语便是,“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
东汉末期,南阳诸葛家族有三兄弟,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 。诸葛瑾最早出山,辅佐了吴国孙权;诸葛亮随后出山,跟了刘备;诸葛恪跑到魏国,投奔了曹操 。
时人说道:“西蜀得一龙,东吴得一虎,魏国得一狗 。”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代表刘备跟孙权协商合作事宜,孙权派诸葛瑾前往迎接,诸葛亮说,我顾不上跟你叙述兄弟之情,我要先公后私 。
诸葛家族这种将族中子弟“分散投资”的做法其实是所有大家族的常态操作 。因为世事无常,谁都不知道哪一方会最终取得胜利,如果孤注一掷,那么风险会很大 。
如果辅佐的一方败了,很可能整个家族都会被一锅端 。分散投资的好处便是,即使有一支失败了,另一支还在,能把家族血脉传承下去 。
管仲鲍叔牙便是如此 。他们不知道姜纠和姜小白谁会赢,所以各自辅佐一个 。
如果姜纠胜了,要杀鲍叔牙,管仲肯定会给鲍叔牙求情,到时候鲍叔牙依然能够享受世代荣华 。所以鲍叔牙和管仲的“兄弟情”,其实是各种利益交织的综合感情,并非简单一个“知”字能够解释 。
“管鲍之交”的故事,最早记录在《史记》中 。《史记》乃“史家第一书”,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
“史学四大家”之一的钱穆先生曾跟孙女说:“《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 。”既然要求孙女背诵,爷爷自然更能背诵 。能够背诵《史记》,让人不敢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