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全诗 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谁的诗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全诗 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谁的诗】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

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全诗 少年不识愁滋味出自谁的诗

文章插图
思想内容
辛弃疾有许多与陆游相似之处:他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像陆游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 。
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他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写政治,写哲理,写朋友之情、恋人之情,写田园风光、民俗人情,写日常生活、读书感受,可以说,凡当时能写入其他任何文学样式的东西,他都写入词中,范围比苏词还要广泛得多 。而随着内容、题材的变化和感情基调的变化,辛词的艺术风格也有各种变化 。虽说他的词主要以雄伟奔放、富有力度为长,但写起传统的婉媚风格的词,却也十分得心应手 。如著名的《摸鱼儿·淳熙亥己……》,上阕写惜春,下阕写宫怨,借一个女子的口吻,把一种落寞怅惘的心情一层层地写得十分曲折委婉、回肠荡气,用笔极为细腻 。他的许多描述乡村风光和农人生活的作品,又是那样朴素清丽、生机盎然 。如《鹧鸪天》的下阕: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以及《西江月》的下阕:“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于简朴中见爽利老到,是一般人很难达到的境界 。所以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