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钉|互联网社交平台,让我们重回宗族祠堂社会

钉钉|互联网社交平台,让我们重回宗族祠堂社会

互联网社交平台 , 让我们重回宗族祠堂社会
2022-05-22
现在我们常说步入社会 , 而“社会”的使用也越来越高 , 社会化、社会化网络、社会化商务、社会化金融 , 这个社会这个词是从日语引进的 。
我们都知道日本有很多“社” , 其实中国也有 , 也有“会” , 但是没有“社会” 。 而“社”在日本主要是指“庙” 。 因为有一个庙 , 它是个规定的地点 , 然后在规定的时间大家都去那个地方去 。 因社而会 , 这就叫社会 , 西方它是教会 , 它的那个社会结构最早是跟教会有关 , 在英文里头有个词church , 即是指教会 , 又是指教堂 , 在古代社会里头教堂它是一个社区的社会活动的中心 , 生老病死都在那 。
大事小事都在那 , 是一个公共空间 , 所以大家很多时候都要到那个地方去 , 很多经济活动也在那里头展开了 。 比如说德国的那个科隆大教堂周围那个商业非常发达 , 那是很自然的嘛 , 因为去的人多 , 各种各样的商铺就在那开起来 。
日本人在翻译的时候 , 和他们的庙很像 , 所以就叫社会 。 虽然我们国家也有庙、庙会 , 但中国的庙会不太一样 , 它不是经常性发生的 , 但教会每周都要去 , 礼拜天 。 他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到大社会的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机制 , 在中国的过去跟西方的教会有点相似的是那个祠堂 。 我们看过《白鹿原》 , 知道祠堂在传统农业社会它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 区域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

首先是有一个社 , 就是有一个中心点 , 大家都往那儿聚 , 因社而会 。 所以如果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 , 它是一种一点对多点的传播 , 各个点最后要汇聚那个地方以后分享——分享信息、分享财富 , 它是一个一点对多点的 。 但是一点到了那个地方以后 , 那就成了多点对多点了 。 在文化人类学它讲有一种叫放荡节日 , 或者叫放肆节日 , 现在的有些国家还存在着那种狂欢节 , 就是古代放荡节日或者叫放肆节日的一个遗迹 , 你还能看得出来 , 就青年男女都聚到那个地方 , 然后进行自由的多点对多点的那种交流 , 有一句话叫“自由人的自由联合” , 每一个人都成了他的族群当中的中心 。
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现象 , 这个现象就是说以前我们在一个村里面 , 是一个小社会 , 熟人之间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互相担保 , 比如熟人之间借钱 , 他连借条都不用打 , 因为 , 你就是我哥 , 我是你表叔 , 诸如此类 , 大家的社会关系很近 。 但是随着有一个阶段 , 工业化时代来临的时候 , 大家在城市里面成为了所谓的熟悉的陌生人 , 比如说我们和邻居之间几乎没有交流 。
我们分享共同的空间 , 但属于完全不同的圈子 。 这就是我们说空间位置与社会关系的错位 。 这个事情大概持续了一段时间 , 结果 , 由于这些社交网络的出现 , 尤其是移动化的社交网络的出现 , 令到人们重新回到了一种更大范围的村庄里面去了 。
虽然相互之间可能还是不认识 , 但是在网上却是很相识的 , 而且随着信用记录的绑定 , 哪怕线下不说一句 , 但是在网上依旧是熟人 , 是很熟的那种 。
数字时代有很多的地方非常像农业社会 , 但是它跟农业社会最大的一个不一样就是它的圈子;就是它的空间你就完全打破了物理空间的这个限制 。 就过去我们的圈子跟我们的物理空间是连在一起的 , 在农业社会 , 一个村子里头 。 我记得小时候如果不是因为上学 , 这个村子跟那个村子的可能一辈子就很少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