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云健身”热背后的冷思考( 二 )


运动不能盲目跟风而是生活习惯
“云健身确实激发了全民健身的热潮 , 但如何让一时的热度转变为长期的运动习惯 , 如何让大众去学习和运用科学系统的健身知识 , 更值得思考 。 ”接触运动健身领域近20年 , 刘佳经历过我国大众健身风潮的数次起落 , 其中不乏霎时热闹 , “难以持续的原因在于人们没有真正把运动健身当作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部分 。 ”
因此 , 对于当前五花八门的线上健身内容 , 除了其科学性和规范性需要甄别之外 , 刘佳也担心用户容易对健身“一叶障目” , “如果有人认为刘畊宏的好身材就是跳《本草纲目》跳出来的 , 那就陷入误区了 , 健身是系统工作 , 每块肌肉凝结的都是看不见的付出 。 ”作为彭于晏、袁弘、那英等众多一线艺人的私人训练师 , 刘佳经常跟随客户前往不同的工作环境 , 包括山村等缺乏专业健身条件的地方 , “但这些都不会限制我们的运动内容 , 归根结底是运动意识和素养的问题 。 ”
科学的运动素养正是当前国民要补的课 。 刘佳注意到 , 很多私教目前指导的内容还包括器材的使用和热身、拉伸的重要性 , “这些本应是从小体育课就该掌握的运动常识 , 不需要花钱来学 。 ”他比喻 , 找教练相当于找医生 , 要解决具体问题 , 但现实中 , 教练更像药店的销售人员 , 解决的是最基础的问题 , “好的现象是更多人意识到自己‘病’了 。 不过目前属于病急乱投医的阶段 , 买的药自己会不会过敏也不知道 。 ”
据王正珍介绍 , 科学健身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适当运动 , 二要增加生活中的一些身体活动 , 三要减少静坐少动 。
关于适当运动 ,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发布的《世卫组织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的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 建议所有成年人 , 每周至少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活动(或等量较大强度活动) , 而儿童和青少年应达到平均每天60分钟;建议老年人(65岁及以上)增加强调平衡和协调以及强化肌肉的活动 , 以帮助防止跌倒和改善健康 。 王正珍表示 , “运动量可以均匀地分布在每周5到7天完成 , 力求建立运动习惯 , 把运动当成和吃饭、睡觉一样必不可少的事 。 ”
此外 , 增加生活中的一些身体活动 , “能动就多动 , 比如到楼下取快递、适当地做家务等 , 虽不能代替适当运动 , 但对健康有促进作用 。 ”王正珍特别指出 , 减少静坐少动至关重要 , “久坐是当今慢病发生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 , 坐的时间长了 , 细胞和细胞之间的不良信号传导就出现了 , 从而为慢性疾病埋下了隐患 。 ”
“虽说完成运动量可以不拘于形式 , 但如果能到户外去 , 便能额外获益 , 例如增强骨密度 。 ”王正珍强调 , 在阳光下运动 , 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使人体皮肤中的7-脱氢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 , 维生素D能促进钙的吸收 , “希望居家燃起的运动的兴趣可以帮助大家在后疫情时代走出家门去锻炼 。 ”
对此 , 刘佳观点相同 。 他也参与过线上课程开发及运动直播 , 可面对藏在数字背后的用户 , 他难以了解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既往病史 , 只能进行普适性较强的内容 , 但随着直播人数不断上涨 , 他便开始脑补各种人群在做这个动作时可能产生的不同感受 , 于是便忍不住详细讲解起来 , 此时 , 便会出现催促他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评论 , “显得我很啰嗦 。 ”刘佳坦言 , 线上更要求博主具有带动性和感染力 , 尤其疫情期间 , 能帮助大家起到情绪宣泄的作用 , 但想更有效地普及科学健身 , 工作仍在线下 , “体育运动的属性绝不是对着屏幕 , 要走出去和阳光、空气、人接触 , 这种体验是线上无论如何无法替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