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云健身”热背后的冷思考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 , 针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业做出诸多重要部署 , 其中 , “倡导主动健康理念 , 普及运动促进健康知识”成为运动健康的一项重要内容 。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和提高了全民大健康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王正珍表示 , 云健身持续火热正是主动健康意识提升的体现 , 也是强调科学健身理念的重要契机 , “大家愿意花时间在家健身是好现象 , 但更要了解运动量、运动强度、运动方式的合理性 , 要跟每个人的健康情况相吻合 , 科学的健身才是安全、有效的保证 。 ”
当健身“小白”遇上“云健身”
“我逃过李佳琦 , 却没逃过刘畊宏” , 在这个“宅”意十足的春天 , 知名艺人刘畊宏成了居家健身“火出圈”的标志人物 。 凭借《本草纲目》毽子操等极富感染力的健身直播 , 他变身“现象级云健身”主播 , 从抖音百万级粉丝到近6900万粉丝 , 仅用了1个多月 。
据《上观》新闻报道 , 刘畊宏微博话题阅读数超5亿 , 讨论数达19.4万 , 其中 , 网友赞扬、惊奇和喜悦的情绪占88.65% , 多数网友在感叹 , 通过体育锻炼体力变好了 , 身体也更加健康 , 但也有少部分负面情绪出现 , 主要是抱怨过度锻炼后身体产生的不适感 。
这一现象和《2021年国民运动洞察未来趋势报告》中的数据相吻合 , 对“运动目标”的调查中 , 要“强身健体”的占69.5%、缓解精神压力的占54.4% 。 可对“运动困扰”的调查中 , 42.9%的人选择了“缺乏专业运动指导” , 超过“没时间”和“没有运动环境”两个传统项 。
“尤其在疫情影响下 , 家成为主要健身场景 , 若缺乏科学健身的日常积累 , 很容易陷入误区 。 ”资深体能训练、健康管理专家刘佳表示 , “以前甭管忙什么 , 即便没有运动习惯 , 每天都有一定运动量保证 , 但当我们被囿于百十来平方米的空间 , 步数都超不过100步时 , ‘动一动反而更舒服’这种身体的下意识反应就会更明显 。 ”加上“云健身”当前的“时尚”属性 , 运动需求更加凸显 。
像一把双刃剑 , 互联网提供了众多满足人们健身需求的途径 , 但内容繁多且质量参差不齐 , 也让缺乏运动常识的人群极易落入选择陷阱 。 某短视频平台的数据显示 , 2021年 , 运动健身视频数量同比增长134% , 创作者数同比增长39% , 健身类主播涨粉同比增加208%, 直播收入同比增加141% 。
采访人员浏览众多短视频直播平台发现 , 高人气健身博主中除了部分持有国家健身教练资格证书等专业资质的人士 , 也有普通的健身爱好者以及分享个人减肥经历的“过来人” 。 借着居家健身的东风 , 呈现出“百花齐放但并非百家争鸣”的状况 , 刘佳表示 , 对健身“小白”而言 , 最好能通过线下的专业指导帮助规范动作及树立科学观念 , 但如果只能选择居家运动 , 建议尽量选择已成体系、相对成熟的专业运动内容去练习 , “课程通常有分级进阶 , 会明确由易到难的过程” , 而千万不可因“粉丝多”“风很大”等原因盲目追随当红博主 , “有的人更多是在秀自己 , 很多动作他可以完成 , 但你做完可能就受伤了 。 ”
“不运动的人突然运动 , 如果运动强度和时间等因素没控制好 , 就可能导致局部运动负荷过大 , 从而造成伤病 。 ”王正珍表示 , 而除了关节疼痛、肌肉拉伤等常见的运动损伤外 , 偶尔运动、用力过猛 , 上大强度、上大运动量 , 更是诱发运动中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因素 。
但她强调 , 一般人进行中等强度的运动是非常安全的 , 即便有心血管疾病的人 , 中等强度运动也可以进行 , “就是在运动中你能跟别人说出完整的话但是不能唱歌 。 如果你能唱歌 , 那是没达到中等强度 , 如果说不出来完整的句子 , 那可能就超出了中等强度 。 ”王正珍建议 , 健身初学者不要急于超出中等强度 , 应循序渐进 , 综合考量自己的身体能力 , 按照正常作息科学安排运动时间 。
- 宇宙|元宇宙风口正劲,企业寻求商机
- “元宇宙”时代下,哪些专业会很抢手?重点关注以下5个专业
- “躺平”的雾芯科技,疫情是理由还是借口?
- 喷壶|消毒剂是“双刃剑”,这些误区要避免
- 特斯拉将在美国建立一个诉讼部门用来维护“正义”
- 微信又更新了!上线“隐藏款”功能
- 诠释企业级视频SaaS,由技术驱动向“全链路”服务跃迁|甲子光年
- 大豆|春耕春播圆满完成 气象精细化服务“功不可没”
- 苏翊鸣|18岁苏翊鸣晒“三好学生”奖状:寒假期间获得奥运冠军
- 京东方|中国家电协会发出关于“618”促销季开展家电“以旧焕新”的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