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打卡博物馆成年轻人新潮流

一张写有“但愿人长久 , 千里共婵娟”的拓印挂在宿舍床边 , 从辽宁博物馆买到的纪念币躺在书架一角 , 电脑屏幕上播放着“下饭综艺”《国家宝藏》 , 沈阳理工大学的赵津慧就可以度过20分钟惬意的晚饭时光 。 那张书法字体的拓印也是她从辽宁博物馆带回来的 。 “当时辽博做了体验活动 , 给游客提供写着不同诗词的石碑 , 拿一张纸铺在上面 , 用滚轮蘸上墨 , 在纸上一滚 , 就能拓下来 , 把石碑上的文字‘带回家’ 。 ”把我国古代用于保存和传播文章典籍的方法搬到21世纪的博物馆展厅 , 让赵津慧觉得既新奇又好玩儿 。
【打卡|打卡博物馆成年轻人新潮流】2017年《国家宝藏》节目播出后 , 还在读高二的陈宇龙下决心要亲眼看看节目里展示的藏品 。 于是他去了一次南京博物院 。 “我去看了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 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 , 只能看到一排人去拍它 , 触动不大 。 但看过综艺 , 了解了这座塔背后的历史、它的故事 , 知道了为什么只剩下了拱门 。 等到亲身去看它的时候 , 我看到的不仅是拱门 , 而是完整的一座塔 。 ”
博物馆正在频繁地出现在一些年轻人的朋友圈中 。 携程发布的数据显示 , 2022年1月至5月 , 最受欢迎景区前10类中 , 博物馆、展览馆排在第4位 , 95后预定博物馆订单的占比达到25% , 搜索博物馆的人群中 , 95后占了近30% 。 “文博游”的火热值得关注 , 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就对博物馆的关注程度等问题面向全国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 , 共回收来自154所高校的有效问卷992份 。 调查结果显示 , 89.72%受访者去过博物馆 , 其中去过历史博物馆的受访者最多 , 占76.92% , 51.01%去过艺术博物馆 , 47.18%去过科学博物馆 , 还有16.03%去过特殊博物馆 。 42.04%受访者每年去1至2次博物馆 , 13.21%受访者每年去3至4次 , 7.56%受访者每年去5次及以上 , 还有37.20%受访者几年去一次 。
打卡博物馆成年轻人的新潮流
福建农林大学的聂如菲是博物馆新晋爱好者 , 半年时间里她打卡了6座博物馆 。 历史博物馆是她最喜欢的类型 , 不过让她印象最深的 , 是一家标本博物馆 。 “博物馆面积不大 , 是原本的标本工厂改的 。 这样的博物馆很少见 , 国内最稀有的标本几乎都能看到 , 还有一个可参观的制作工作室 。 ”通过和博物馆工作人员聊天 , 聂如菲得知 , 标本的制作工艺不少是家传手艺 , 所以这家博物馆带有一定传承性 。 “负责人的家人也是做标本的 , 他们做这个很久了 。 ”从小标本到标本背后的故事 , 聂如菲觉得 , “每一个栩栩如生的标本背后不仅是一只动物 , 也是标本制作人的一段时光 。 ”
初中毕业那年 , 赵津慧和家人去西安旅游 , 去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 从那时起 , 她对博物馆的兴趣一发而不可收 。 上大学以后 , 她几乎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博物馆 。 “辽宁博物馆的‘又见红山’‘又见大唐’、书画作品展、鼻烟壶主题展、唐宋八大家主题展 , 只要有新的展出 , 我基本都会去看 。 ”最近的一次是书画主题展 , 看着满眼古代名家的俊逸书法、妙笔丹青 , 小时候上过的书法和国画课在她脑海里被点燃 , “当年老师说的飘逸、穷尽的笔力 , 我忽然一下就看懂了 。 ”
陈宇龙也是个博物馆迷 , 大概一个月就得去一趟博物馆 。 高二那年去南京 , 六朝博物馆是他的首发站 。 今年他即将毕业 , 这几年中 , 他去过南京4次 , 每次都是为了打卡博物馆 , 光是南京博物院他就去过两次 。
中青校媒调查显示 , 49.50%受访者遇到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展出时会去博物馆 , 48.39%受访者去旅游时把当地著名的博物馆列为旅游的一站 , 42.14%在朋友或同学叫自己一起去时前往博物馆 , 33.37%在媒体平台看到相关的节目或在社交媒体上看到推荐会被“种草” , 28.13%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前往博物馆 , 27.02%在学校组织下集体参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