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进房:商显市场会因此大洗牌吗?( 二 )


大象进房:商显市场会因此大洗牌吗?
文章图片
而随着智慧社会时代的到来 , 专业显示、商业显示的“小众性”正在消失 , 进而变成一个“足够大规模”的市场 。 例如 , 据奥维睿沃数据显示 , 2021年中国商显市场的销售额达到了803.1亿元;同期国内彩电市场销售额为1296亿元 。 彩电作为大众产品比较(传统概念中的)专业小众著称的商显市场而言 , 规模上的绝对优势已经渐渐丧失 。 同时 , 如果主要计算“利润量” , 恐怕彩电还未必比得上商显:2021年彩电1.8%的净利润率远低于绝大多数商显产品 。
甚至 , 行业研究表明 , 未来智慧社会下 , 商显产业的总体需求甚至会超越“传统的大众显示的代表:彩电” 。 显示行业中 , 家用彩电、专业商显、嵌入式显示三足鼎立格局日渐显现 。 这一发展趋势决定了 , 拥有“显示技术整体规模、创新研发和产业链”优势的海信等巨头 , 必然会“真正的、认真的、大规模的”进入商显市场——且在商显规模化之后 , 此前专业品牌“灵活高效、船小好调头、专注一点”的优势会逐渐丧失 , 行业“大象”基于规模价值的“服务、生态、产业链、创新”优势会进一步放大 , 尤其是在国内外两个市场上 , 巨头品牌更容易表现出“强成长特征” 。
例如 , 海信商用显示自2019年进入海外市场 , 近两年规模实现了突破式增长 , 两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56.5% 。 而国内很多中小专业商显企业 , 如曾经教育多媒体市场的一些国内头部渠道和集成商龙头企业等 , 海外市场布局却困难重重 。 ——这就是“规模”价值带来的成长性优势 。
实际上 , 海信的商显战略 , 具有“时代趋势下”的诸多强大竞争优势:第一 , 技术和创新底蕴上 , 海信着实强大 。 数据显示 , 深耕显示行业的50余年来 , 海信在显示画质、芯片、触控交互专利上的积累达数千项之多 。 2022年其更是国内独家发布了民族企业第一款8K智能画质芯片 , 这代表了海信在显示“创新上的根本性优势” 。
第二 , 资本上的优势也是“大品牌”的强大武器 。 例如 , 海信视像今年参与了国内LED行业龙头之一乾照光电的“定增”事项 。 海信视像“顶格”获配6200万股 , 获配金额达4.96亿元 , 并在定增后凭借6.93%的持股比例一跃成为乾照光电的第一大股东 。 正式打通了自主可控LED上游与终端应用的“生态链条” 。 这是国内众多成长了一二十年的LED专业商显企业 , 长期做不到的事情 。
大象进房:商显市场会因此大洗牌吗?
文章图片
第三 , 海信等巨头具有“合作生态”上先天优势 。 例如 , 教育市场中 , 独特的政府招标采购占主导的市场格局 , 是很多小型显示企业进入的壁垒 。 但是 , 对于巨头而言 , 无论是海信这样的彩电企业还是华为这样的消费电子和通信企业 , 都不会缺乏“圈内人脉” 。 同时 , 与巨头品牌合作也意味着享受“巨头品牌的软实力、附加值和生态平台”——巨头企业不匮乏快速拓展“渠道和通路”伙伴的能力 。 更为重要的是 , 在上游合作商层面 , 巨头企业更是优势明显 , 如海信和显示面板巨头京东方的合作 , 2022年会超过1000万片和100亿采购额——这背后带来的规模优势和稳定供应也是巨大的市场竞争力 。
第四 , 面对智慧社会的商显需求 , 海信等的目标一开始就是“全能”主义 。 比如 , 国内外市场同步通吃;液晶、LED屏、激光显示等不同技术通吃;会议、教育、数字告示等不同场景通吃;普及型会议平板、商用显示器、广电级监视器、医疗级显示器、嵌入式显示等差异化重大的产品类型通吃;显示硬件、信号和多媒体处理芯片、AI算法和OS软件等差异化技术自主研发创新通吃……这样的竞争方式和传统商显专业品牌的打法已经截然不同 , 且更适应智慧社会“商显互联与无处不在的‘屏宇宙’”的需求趋势 , 构建起面向未来的一篮子综合显示解决方案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