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计算|中科大,你搞什么量子计算?谷歌和MIT也搞,那就没事了

量子计算|中科大,你搞什么量子计算?谷歌和MIT也搞,那就没事了

文章图片

量子计算|中科大,你搞什么量子计算?谷歌和MIT也搞,那就没事了

文章图片

量子计算|中科大,你搞什么量子计算?谷歌和MIT也搞,那就没事了

文章图片



不久前 , 网易科技记者章剑锋先生就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采访了我 。

最近 , 我又看到他对郭传杰教授的采访 。

郭老师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 , 当时我的博士导师朱清时院士担任校长 , 两人搭班子 , 我们都十分尊敬他 。 在这次采访中 , 郭老师直言不讳讲了很多犀利的分析 , 摘录几点如下 。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郭老师到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学者 。 他的教授40多岁就成了美国科学院院士 , 当时快60岁了 , 那天亲自开车到车站接他 。 刚上车 , 就问他:“传杰 , 你准备开个什么题?”
郭老师说 , 得先做一下文献调研 。 教授问 , 你要多长时间?郭老师想 , 在国内要调研几个月 , 在美国肯定不能那么长 , 于是说 , 一个月吧 。 结果教授很惊讶:做文献调研要用一个月?郭老师问 , 多少天合适?他说:最多就两天 , 最好是一天 。
郭老师大惑不解 。 教授说 , 你就看看我们组在做的工作就行了 , 别人的你看它干什么?我们就在最Top , 处在最前沿 , 别人的没必要去看 。
郭老师事后想 , 当时我们整个都是这种氛围 , 做任何一件事 , 总是要先花好长时间看看别人做没做、怎么做 , 形成了习惯性的不自信 。 包括863计划 , 开始提出的目标也是要“跟踪”世界高技术 , 在当时敢于提出这个目标已经很不容易了 。 长时间在这种文化下搞研究 , 很难顺利地切换到原创上 , 所以 , 我们需要一个深刻的文化变革 。
记者问:既然中国人并不比别人笨 , 为什么我们出不了钱学森所说的那种顶尖人才 , 甚至是天才?
郭老师回答:我们的传统文化里 , 更讲中庸之道 , 做人的智慧 。 对那些特别有个性的人 , 就是不打击你 , 也有可能另眼相看 , 同路人少 , 比较孤独、孤立 。 一旦表现冒尖 , 成为出头之鸟了 , 就有挨枪子的危险 。 为什么要杀一儆百、枪打出头鸟?大家就安分了 , 服管了呗 。 这种文化 , 对那种特别有天分的人才 , 就不够宽容和包容 , 自然就“冒”不出来了 。
所以 , 我认为 , 二流、三流的普通人才 , 是可以大批量培养的 , 就像全国这些年来的各种“人才工程” 。 但真正一流的杰出人才 , 是谁培养的?好苗子是好种子在土壤肥沃、雨顺风调的环境下 , 自己“冒”出来的 , 这个环境就是创新生态和文化 。
记者问:讲到原创文化或创新活力 , 为什么日本表现突出?日本出了很多诺贝尔奖得主 ,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郭老师回答:就整个社会层面讲 , 我认为日本绝不是一个创新文化的国度 。 他们原来军国主义味道是很浓的 , 他们的文化讲服从性 。 部队里三等兵要给二等兵打洗脚水 , 二等兵给一等兵打洗脚水 。 走到电梯门口 , 碰到主管、领导们 , 你得站在边上让他们先走 。
但是日本最近这20年里 , 平均每年能出一个诺贝尔奖 , 目前已经19个了 。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认为他们有点类似于搞科学特区的做法 。 就是对某些领域和机构 , 政府给他们特殊政策 , 就像我们当年在深圳沿海地区搞经济特区一样 。 日本在二战之后 , 很快着手修改他们的教育法 , 向西方国家学习 , 挑选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7个大学 , 给它们高度的办学自主权 。 政府的文部省只给学校经费 , 不具体去管 , 学校基本上是学术自治 。 这些做法一下子就把创新力激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