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

农历正月十三是个普通的日子 。然而,在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这天却异常隆重 。在这个4000人的小镇上,从农历正月十三就拉开了元宵灯节的序幕 。不过,马街人议论的中心不是五彩缤纷的元宵花灯,而是令人痴迷心醉的乡村书会 。人们习惯称它为"马街书会"或"十三马街会" 。
马街书会,是民间曲艺界群英荟萃的献艺汇演,全国各地的说书艺人不借长途跋涉,云集于此 。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剧院,没有舒适的座椅,说书人随便找一块儿地方,或在宽阔的田野里或是大路上,选择向阳暖和的小土坡或卵石漫地的河滩,桌凳一摆,就可听到悠悠的琴声和韵味十足的歌喉 。艺人们都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谁的摊前人多,喝彩声多,谁就有希望获得本年度的"书状元" 。
在这几天,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听书者中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稚气未脱的少年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呼朋唤友,前簇后拥 。宝丰周围几县的农民像过年一样,穿红戴绿,喜气洋洋 。尽管天气严寒,人们还是兴趣盎然,听到动人之处,或是情不自禁地开仔大笑,或是礼貌地鼓上一阵阵掌 。书会期间,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 。会场中万头攒动,熙熙攘攘 。
据资料介绍,清朝末年,当地规定凡到会艺人都要向火神庙进一枚铜钱作香火钱 。到会的艺人有一年达2700位 。近年来,马街书会盛况空前,书摊多达七八百个,说书艺人在千人以上 。全国著名曲艺演员徐玉兰、评书演员刘兰芳、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等名家也都曾到会献艺,使马街书会更添风彩 。
三天的书会,不仅仅是演出和观看,还是宝丰附近各县挑选戏班子的市场 。因为在豫西各县,都有正月十五、十六灯节以戏助兴的习俗 。人们在书会里穿插寻找,遇到自己喜欢的戏班子,就与艺人们讨价还价,直到双方达成协议,戏班子全班人马就会跟随邀请人到指定的地点去 。艺人们在老乡家里吃饭住宿不要钱,双方合作愉快,各得其乐 。
马街位于河南西南部,伏牛山东麓,西依大山东临平原,现在隶属河南平顶山市宝丰县杨庄镇,离城7.5公里 。这里原名马渡店,后又称过马渡街,历史上也是一个“商贾云集,物产集散”的繁盛之地 。
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各地以及安徽、河北、山东、湖北、陕西、四川等省成百上千的民间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说书会友,弹唱献艺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 。这就是绵延600多年而不衰、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一大奇观的“马街书会” 。
简要描述
河南省宝丰县的马街书会又称"十三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 。书会在宝丰县城南7公里处杨庄镇马街村北应河岸边举行,届时来自河南省和外省市的说书艺人负鼓携琴,汇集于此,说书亮艺,河南坠子、道情、曲子、琴书等曲种应有尽有,规模壮观,形成全国民间艺术的奇伟景观 。
马街书会和山东惠民的胡集书会并列我国北方有两大书会 。由于马街书会具有独特的民间艺术表演魅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它被誉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宝丰县也因此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曲艺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
起源
“十三马街书会”历史悠久 。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 。马街书会源远流长,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 。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军竞渡,阻击莽军追兵 。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 。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
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 。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
还有一说是早年马街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每年正月十三,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 。这样年复一年,渐渐成了传统 。
尽管书会起因众说不一,但艺人们代代相传,来马街说书的确实越来越多,而且自元以来竟无间断 。
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的碑文有记:元朝延佑年间,马街书会初具规模,每年约有千名艺人前来说书,清代同治年间尤为兴盛 。曾在南阳府做过儒学教谕、告老回乡当上书会会首的文人司士选,在同治二年(1863年)算过一次到会的说书艺人人数 。他让这一年赶会的艺人到火神庙里进香钱,香案前放一口大斗,每人只许进一文,下来一数两串七 。也就是说,那年到会的艺人有2700人 。
书会的魅力
正月十三是马街书会的正会 。为了赶会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因路途遥远,从初八就开始赶往马街村 。每逢正月十三,马街村东头的田野间如同一个大都市,到处是比肩接踵的人群 。
凡到马街书会亮书的艺人大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会场上的火神庙里烧香朝拜,然后规规矩矩地为神说唱一段,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能把书尽快"写出去" 。火神庙位于马街村东北侧,应河桥北端的田野间,此庙是沙河、汝河流域中众多火神庙的总庙 。
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孩童 。有三口之家组成的、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你拉,我唱,他演,配合十分默契 。当然也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他们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杆,绑上一个小扬声器,便自拉自唱起来;有的干脆将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土地上或是站在田间自娱自乐 。
1、打擂
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评出"书会状元" 。"状元"都是唱得最好的,书价最高的,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 。这种民间的评选方式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马街书会无疑是众多艺人吹拉弹唱,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农民文化盛会 。乐器种类之多,曲种曲目之繁杂,令人称奇 。在这众多的曲种当中,最受人喜爱的就数"河南坠子"了 。它的特点是说唱内容简捷明快,演技幽默传神,让听众听之易懂,过瘾 。
马街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比较多 。"河南坠子"是书会当中的第一大曲种,到会艺人的80%要说唱它 。它形成于20世纪初,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因地域性差别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其特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淳朴、高亢、畅快 。但近年来,由于电子乐器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曲种形态发生变异,且风格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
近年来,流动于马街书会上的曲种,除了"河南坠子"之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徐州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山东快书、陕西快板、相声、小品等10多种 。
2、乐器
在历届马街书会上都可看到一种极为普通的乐器,也就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 。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 。(艺人在说唱时手中打节拍所用) 。
还有一种艺人们自制的土乐器,艺人在打简板说唱时,一边拉板胡,一边用腿上绑着的可拉动的木锤,击打木鱼似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可快可慢地进行敲击 。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简直就像一个小说唱团 。
当然,书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乐器 。比如,艺人自制的说不上名称的大小古琴,一种是坐立弹拨式的古琴,一种是架在肩上用弓子拉的古琴,音色古朴、浑厚,据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的艺人别出心裁,在用唢呐演奏乐曲时,巧妙地用一个小铁碗,在喇叭口来回移动 。有时加篾子,使吹出来的乐曲似人与人之间对话,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富有人情味 。
3、亮书和写书
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 。"亮书"是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 。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民间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在乡下如果家里"过事",就来到书会上选择说书人,他们以质论价,即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家中演唱 。书价一般是根据上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 。小则一棚百十元,多则一棚几千元(一个说书摊为一棚) 。有时,一个村竟能写回去十几棚 。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对台戏局面 。
在热闹非凡的书会上,观众除了看热闹,还要像相亲一样地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说唱几天 。他们当中有致富后还愿的,有盖新房图吉利的,有娶媳妇助兴的,总觉得这样办才会更隆重些、体面些 。
传承价值
已被列入"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之一的马街书会是在中国农村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
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
1、规模大,居全国之冠;
2、历史久,源远流长;
3、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
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
5、以书会友,艺乡情深 。
马街书会为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磋技艺的场所 。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曲艺艺人满怀虔诚前来“亮书”(展示说书艺术),以天当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代代相传 。观众动辄十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书会的魅力
正月十三是马街书会的正会 。为了赶会期,来自全国各地的艺人因路途遥远,从初八就开始赶往马街村 。每逢正月十三,马街村东头的田野间如同一个大都市,到处是比肩接踵的人群 。
凡到马街书会亮书的艺人大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会场上的火神庙里烧香朝拜,然后规规矩矩地为神说唱一段,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能把书尽快"写出去" 。火神庙位于马街村东北侧,应河桥北端的田野间,此庙是沙河、汝河流域中众多火神庙的总庙 。
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孩童 。有三口之家组成的、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你拉,我唱,他演,配合十分默契 。当然也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他们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杆,绑上一个小扬声器,便自拉自唱起来;有的干脆将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土地上或是站在田间自娱自乐 。
1、打擂
每年的马街书会都要评出"书会状元" 。"状元"都是唱得最好的,书价最高的,最受群众欢迎的艺人 。这种民间的评选方式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
【农历正月十三河南宝丰县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无疑是众多艺人吹拉弹唱,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一种农民文化盛会 。乐器种类之多,曲种曲目之繁杂,令人称奇 。在这众多的曲种当中,最受人喜爱的就数"河南坠子"了 。它的特点是说唱内容简捷明快,演技幽默传神,让听众听之易懂,过瘾 。
马街书会每年亮出的曲艺种类比较多 。"河南坠子"是书会当中的第一大曲种,到会艺人的80%要说唱它 。它形成于20世纪初,有东路、西路、北路之分,因地域性差别而形成三种不同的演唱风格 。其特点:旋律悠扬、节奏明快唱腔浑厚、淳朴、高亢、畅快 。但近年来,由于电子乐器的迅速发展,使传统的曲种形态发生变异,且风格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 。
近年来,流动于马街书会上的曲种,除了"河南坠子"之外,还有: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评书、徐州琴书、道情、湖北渔鼓、凤阳花鼓、四川清音、山东快书、陕西快板、相声、小品等10多种 。
2、乐器
在历届马街书会上都可看到一种极为普通的乐器,也就是河南坠子里说唱最常用的一种叫"简板"的乐器 。该乐器宽3厘米,长30-40厘米,一般用梨木、红檀木制作,音色微颤清脆 。(艺人在说唱时手中打节拍所用) 。
还有一种艺人们自制的土乐器,艺人在打简板说唱时,一边拉板胡,一边用腿上绑着的可拉动的木锤,击打木鱼似的木管,随着说唱内容,感情的变化,艺人可用脚牵动木锤可快可慢地进行敲击 。这一独特的演唱形式,简直就像一个小说唱团 。
当然,书会上还有许许多多好玩的乐器 。比如,艺人自制的说不上名称的大小古琴,一种是坐立弹拨式的古琴,一种是架在肩上用弓子拉的古琴,音色古朴、浑厚,据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的艺人别出心裁,在用唢呐演奏乐曲时,巧妙地用一个小铁碗,在喇叭口来回移动 。有时加篾子,使吹出来的乐曲似人与人之间对话,生活气息十分浓郁,富有人情味 。
3、亮书和写书
艺人在书会上说唱为"亮书",邀请艺人说唱为"写书" 。"亮书"是指艺人们在浩瀚的书会会场上摆阵对歌,以展示自己吹拉弹唱的技能 。而"写书"一词并非指著书立传,它是随着中原民间文化的发展,自然形成的一种文化交流现象 。在乡下如果家里"过事",就来到书会上选择说书人,他们以质论价,即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便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就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家中演唱 。书价一般是根据上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 。小则一棚百十元,多则一棚几千元(一个说书摊为一棚) 。有时,一个村竟能写回去十几棚 。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对台戏局面 。
在热闹非凡的书会上,观众除了看热闹,还要像相亲一样地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说唱几天 。他们当中有致富后还愿的,有盖新房图吉利的,有娶媳妇助兴的,总觉得这样办才会更隆重些、体面些 。
传承价值
已被列入"河南省濒危民俗文化抢救工程"之一的马街书会是在中国农村土生土长的中国农民自发形成的文化盛会,被称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 。
作为具有鲜明特点的民间曲艺交流交易场所和文化空间,马街书会的突出特点在于:
1、规模大,居全国之冠;
2、历史久,源远流长;
3、说书"写书"(与艺人约定说书合同),形式独特;
4、内涵丰富,影响力大;
5、以书会友,艺乡情深 。
马街书会为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磋技艺的场所 。每年书会期间,来自各地的曲艺艺人满怀虔诚前来“亮书”(展示说书艺术),以天当幕,以地为台,说、拉、弹、唱,以艺会友,代代相传 。观众动辄十万人以上,影响辐射周边数百公里 。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