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族舞蹈

保安族舞蹈融蒙古族、藏族、汉族、回族等民族舞蹈的长处 , 又具有本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 , 节奏明快 , 舞步轻盈 。跳时 , 以简单的乐器伴奏 , 边歌边舞 , 表现了保安族人民乐观豪迈、热情、开朗的性格诙谐的情趣 。主要舞蹈有《扇子舞》、《斗来舞》、《保安腰刀舞》、《克依卡哈德舞》(收割舞)等 , 其中扇子舞 , 是在吸收汉族身歌扇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男子舞蹈 。舞者全都手中执扇 , 手腕的抖动敏捷 , 大臂的摆动富有韧劲 。动作有抖扇、翻扇、绕扇、平扇等 , 花样新颖 , 潇洒大方 。
斗来舞 “斗来” , 保安语 , 意为跳起来(边跳边唱) , 仅限于新婚之夜表演 。婚宴毕 , 斗来舞的组织者高喊一声“踏郎阿起日”(保安语 , 意为把柴拿来) , 东家即应声把整捆的柴拿来燃着 , 跳舞的人们便围绕着火堆跳起来 。舞者全为男子 , 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 。
五比舞 是保安族的宴席舞之一 。因保安族信奉伊斯兰教 , 而且与回族杂居和通婚 , 从而形成了具有回族宴席舞特色的保安族宴席舞 。舞蹈和音乐基本上与回族宴席舞相近 , 动作细腻而舒展 , 在摇头、屈伸、尖步的基础上完成 。
宴席舞
宴席舞是具有代表性的保安族传统民间歌舞 , 通常在娶亲时表演 。遇丰收或其它喜庆日子也常跳 。
宴席舞来源于保安族的婚礼习俗 。结婚时由新郎和本村的青年组成“迎亲队”到女方娶亲 , 女方村里的男女青年也 组成迎亲队 , 在村口以墨笔涂男方陪送者的面部 , 并用拳击之 , 以相戏谑 。娶亲后 , 新郎新娘骑马回家 , 举行宗教仪式 , 随后即散发核桃、红枣 。凡是贺喜的人 , 不分男女老少都要向主人索取一份 , 祝贺他们吉祥如意 , 红喜临门 , 夫妻和睦 。最后宴席开始 , 在篝火的映照中 , 请本村最好的歌手唱宴席曲 , 大家也就随着唱词边歌边舞 。宴席舞的表演者 , 人人能触景生情 , 随口填词 。歌词丰富多彩 , 曲调优美 , 舞步稳健、潇洒 , 一般多为对唱、对跳 , 即兴表演 。
宴席舞的动作特点是头部有规律、有节奏地摆动 。动律是由下颏的左下侧向右上侧自然摆动 , 摆动时节奏性强并有停顿 。整个身体的左右摆动较明显 , 尤其是两胯部分更为突出 。腿部屈伸较大 , 脚落地时有力、稳健 , 多属邀请动作 。手形为半握拳 , 大拇指伸展 , 其意为夸赞保安族在气质上是一个“有自豪感的”民族 。这种手式在保安族民间舞蹈中运用甚为普遍 。保安人民在舞蹈时喜欢昂首挺胸 , 整个动作和情绪都表现出民族自豪感 。
扇舞
【保安族舞蹈】保安族另一种类型的民间舞蹈是男子扇舞 , 它成舞于宴席舞之后 。自保安人民迁到甘肃以来 , 和周围的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等民族的生活习俗、贸易、文化生活、宗教等方面都有交往 。男子扇舞是保安族人民利用汉族扭秧歌时用的扇子 , 在执扇和舞法上创造了许多花样 , 如抖扇、翻扇、绕扇、平扇等 。舞时手全把执扇 , 手腕的抖动非常灵活 , 并带动整个臂部 , 摆动时有股韧劲 。同时使胯部的扭动 , 腿部的屈伸 , 相与呼应 。脚下步伐在拖、挪、靠步的表现上亦甚细致 , 尤其将要结束时 , 脚步跳出的一下自然动作 , 即一腿稍弯踏地 , 另一腿弯靠其后的舞步 , 更加突出了该舞独具的风格 , 使保安族男子扇舞成为一个特色鲜明、潇洒大方的民族民间舞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