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调是戏曲园中的奇葩

淮调是一个古老稀有、独具乡土特色的地方剧种,它的唱腔独具特色,音调挺拔高昂,朴实粗犷,节奏明快,舒展奔放,浑厚有力,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曲艺术 。2007年,淮调入选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淮调属梆子腔声腔族群中的一个地方剧种 。据《河南新志》记载,河南梆子稍事变通,行于沁阳一带者,曰“怀调”,亦曰“怀梆”,又称“漳河老调”,是在豫北、冀南流行甚广、影响甚大的剧种,流行地域涉及旧治彰德(安阳)府、卫辉(卫辉)府、顺德(邢台)府、广平(永年)府和大名府,故也有“五府淮调”之谓 。据《安阳县文化志》记载,早在隋唐时期,淮调就开始流行于黄河两岸 。当时的淮调是以弦索调为基础,其艺术风格已初步形成 。在随后的岁月里,淮调时断时续,时兴时衰,既没有突破性的发展,也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 。
直至清康熙年间,经过千余年的文化浸透,淮调才开始有了飞跃式的发展 。这时,淮调向南已发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则到京津一带,淮调不仅在民间广泛流行,还开始走进官府州衙,其中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军队中已多唱淮调,除官衙公办戏班外,民间私办的淮调班也较为普遍 。如彰德府的头皂班(刑警)、二皂班(内勤)、西营班(驻军)都蓄有淮调班,被称做“上三班” 。当时曾出现了如名花脸“大头王”、名旦角天保、名小生杨凤山等一批在社会上很有影响、身怀绝技的名演员 。群众流行有顺口溜:“《夜看兵书》"大头王",火爆连天数"二壮",舍了爹,舍了娘,舍不了天保《反西唐》 。”之后相继出现的名演员还有马柏锁、两合土、郭德胜、老遂成等 。民间淮调如安阳县都里、辛村、北郭和林州市东岗等地都有自己的淮调班社 。
随着淮调艺术的成熟和繁荣发展,专事戏曲教育传承的科班(窝班)也在各地接踵兴起,其中最有影响的如内黄县孟庄傅老桃淮调班,自乾隆年间办班到民国初年,延续办了十三科,培养了一大批淮调艺术人才 。
【淮调是戏曲园中的奇葩】 淮调在盛行期间,艺人们还组建了淮调行会,会所设在安阳城东南隅的郎神庙内,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淮调各班云集于此典礼祭祀,演唱三天 。
民国期间,淮调逐渐走向衰落,到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下秦永现领着的一个职业剧团演出于漳河两岸 。新中国成立后,安阳、汤阴、内黄、鹤壁等地先后成立了淮调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并增加了女演员 。后来大多数剧团解体或改唱豫剧 。1979年,在一些老艺人的呼吁下,安阳县淮调剧团重新独立,现已成为该剧种在全国唯一的一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
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淮调至今,经过近300年的发展,现有300多出传统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除奸、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如《收吴汉》、《杨家将》等 。经常演出的有《殷蛟下山》、《两郎山》、《三战吕布》、《摔饭罐》等40多个剧目 。
淮调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 。和许多强调以唱为主的戏曲不同,淮调在演出形式上,动作古朴、粗犷、豪放,继承了祭祀舞蹈的动作特点,还有古杂技功底和大洪拳架式及大扭大摆舞蹈技巧,在舞台上经常可以见到艺人们展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绝技,不时配有四大扇、尖子号伴奏,使人有万马奔腾、铁军冲杀之感 。
在表演上,淮调保留了许多早期戏曲的表演态势和绝活 。如《殷蛟下山》剧目中殷蛟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 。早期艺人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往往需要在嘴里含上8个长长的獠牙 。同时,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 。在演出的情节中不需要表现其凶狠一面时,表演者要把8个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8个獠牙推出并做出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一系列的动作、表情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
安阳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淮调,专门设立扶持基金,通过开展戏曲比赛、定期举办演出等活动发展壮大淮调剧团,让传统文化回到群众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他们还努力为剧团引进人才,引导剧团走出去,并提供相应的补助,争取以演出质量来赢得观众,在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求突破,形成文化品牌 。
淮调在盛行期间,艺人们还组建了淮调行会,会所设在安阳城东南隅的郎神庙内,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淮调各班云集于此典礼祭祀,演唱三天 。
民国期间,淮调逐渐走向衰落,到抗日战争时期,仅剩下秦永现领着的一个职业剧团演出于漳河两岸 。新中国成立后,安阳、汤阴、内黄、鹤壁等地先后成立了淮调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并增加了女演员 。后来大多数剧团解体或改唱豫剧 。1979年,在一些老艺人的呼吁下,安阳县淮调剧团重新独立,现已成为该剧种在全国唯一的一个专业文艺表演团体 。
从第一支正规戏班上演淮调至今,经过近300年的发展,现有300多出传统剧目,大多是以颂忠除奸、保家卫国为主的政治色彩很浓的历史剧,如《收吴汉》、《杨家将》等 。经常演出的有《殷蛟下山》、《两郎山》、《三战吕布》、《摔饭罐》等40多个剧目 。
淮调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 。和许多强调以唱为主的戏曲不同,淮调在演出形式上,动作古朴、粗犷、豪放,继承了祭祀舞蹈的动作特点,还有古杂技功底和大洪拳架式及大扭大摆舞蹈技巧,在舞台上经常可以见到艺人们展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绝技,不时配有四大扇、尖子号伴奏,使人有万马奔腾、铁军冲杀之感 。
在表演上,淮调保留了许多早期戏曲的表演态势和绝活 。如《殷蛟下山》剧目中殷蛟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猪或老母猪的犬牙制作而成,长二寸余 。早期艺人为了在戏中更好地表现人物凶狠的特点,往往需要在嘴里含上8个长长的獠牙 。同时,为了不让獠牙掉出来,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满铅,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后部 。在演出的情节中不需要表现其凶狠一面时,表演者要把8个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时则依靠舌尖和牙关节等部位的搅动,将8个獠牙推出并做出各种姿态,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两牙相击,一系列的动作、表情把花脸的凶狠表现得淋漓尽致 。
安阳县委、县政府为了保护淮调,专门设立扶持基金,通过开展戏曲比赛、定期举办演出等活动发展壮大淮调剧团,让传统文化回到群众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他们还努力为剧团引进人才,引导剧团走出去,并提供相应的补助,争取以演出质量来赢得观众,在艺术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上求突破,形成文化品牌 。